第47部分 (第4/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憐民罹大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於大清。
我國與大清通好二百餘年,今我無故而遭國難,大清理應助之。除暴剪惡乃大順,拯危扶賴乃大義,出民水火乃大仁,興滅繼絕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況流寇斂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軍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機,誠難再得之時,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吾朝酬報大清相助,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多爾袞一口氣看完了吳三桂的書信,沉思起來。
噢,不是來投降的,是來借兵的。
信中說得清楚,不讓清軍入山海關,而是仍然繞道蒙古入中協,西協,然後向北京逼近,與吳三桂會師北京城下。
絕妙的主意!
兩方軍隊夾擊,李自成必滅無疑。可是,這封信可信嗎?
他不禁抬起頭向前來送信的兩員使者投以嚴厲的目光。
那眼光似兩把利劍,直射楊郭二人,兩人見此眼光不覺一顫,有點寒氣襲人。
他們一直對多爾袞的動作神態是非常注意的:看書信時那緊蹙的眉,那迅速上下移動的眼,以及看完書信的目光告訴他們:多爾袞對於書中所言是有疑慮的,當然對他們剛才的話也是如此。
多爾袞確實有些疑慮。
在聽完兩位來使的報告,看完書信後,在他的腦中浮現出了吳三桂手持大刀,肩背弓箭,左右揮舞,直闖清軍大營的形像。他揮刀奮進,視幹軍萬馬於不顧,刀光閃處,清軍紛紛倒下。
這條遼東漢子的形像實在令他難以忘懷。
他又不能不想到皇兄皇太極花費那麼多的心血勸吳三桂投降,他都拒絕了。
這位自少年時起就與滿洲鐵騎交鋒的將軍,現在要與清軍“借兵”卻不講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