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零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偶一炸裂,致斃……兵丁二名。……”
十一月十三日的炮擊,是英國船向官湧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以後,英國船開始分散停泊於龍波、赤瀝角、長沙灣等地。
數天之後,漁船從海中打撈起一具夷人屍體,交給了官吏。當地官吏向上司報告說,這是英國方面遭到官湧炮臺的反擊被打死的夷人。其實這具屍體並無外傷。這是水葬的約翰?克羅斯的屍體。
《飛鯨書院志》上搜載了連維材的題為《哭葉元火君》的兩首詩。一首為五言絕句,一首為七言絕句:
銅鼓麟兒在,桓桓粉骨功。
魂留襟帶固,南粵恨無窮。
五海狂潮滿虎河,三營凜冽健兒多。
斜暉忽覆雄圖碎,萬籟齊鳴是輓歌。
斷章之三(1)
投票表決的結果是,贊成的二百七十一票,反對的二百六十二票,以九票之差透過了軍費支出案。最後的希望破滅了。
像塞維爾教授這些代表英國良心的人們,仰天長嘆:“英國的國旗終於遭到玷汙。今後我們看到它也不再熱血沸騰了。”
查頓和馬地臣之流舉杯慶賀:“為英國的新領土香港和舟山乾杯!”
1
以一八三九年十一月三日的川鼻海戰為鴉片戰爭的開始,這幾乎已成定論。
英國政府決定出兵是第二年——一八四年二月。同年四月,國會透過了軍費支出案。不過,戰爭並不是從透過軍費支出案或決定出兵時開始的。
在川鼻海戰的前兩個月,雖發生過九龍炮戰。但以後義律曾赴澳門,同清國官員接觸,進行辯解;清國方面的予厚庵也費盡心機,研究瞭解決的辦法。所以九龍炮戰並未導致兩國關係完全破裂,看來還是以川鼻海戰作為鴉片戰爭的開端較為妥當。在川鼻發生衝突之後,又在官湧發生了小規模的戰鬥,清英之間已經沒有商談的餘地了。
英國派駐清國的只有兩艘軍艦,他們等待著大規模遠征軍的到來;清國方面則在為炮臺的建設和戰鬥人員的訓練而爭取時間。兩個國家在等待時機和進行準備的這段期間,好像是暴風雨前夕的寂靜。
《中國叢報》雜誌所說的清英兩國關係籠罩烏雲而無特別事件的時期,就是這一時期。
我們說兩國由於川鼻海戰而斷絕了外交。不過,正如前面多次所說的那樣,清國的天朝意識使之並不承認所謂的“外交”。斷交的形式就是“永遠不準交易”。
十二月十三日,道光皇帝下達的停止同英國貿易的上諭說:“……所有該國船隻,盡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保證書)。其毆斃華民(林維喜)兇犯,亦不值令其交出。……”保證書和引渡犯人都不值一提了,意思就是說斷交。
不過,當時從義律方面來說,雖然對貿易消極怠工,但還利用美國船等,繼續進行間接的貿易;甘米力治號也是這個時期轉賣給美國商人的。而清朝方面卻提出一種更為極端的論調,主張對英國和其他國家停止一切貿易,並禁止民船出海,企圖徹底閉關自守。
這種主張稱之為“封關禁海議”。這種徹底閉關自守主張的代表人物是順天府尹(北京市長)曾望顏。曾為廣東省香山縣人,他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奏了極端的封關禁海議。北京把曾望顏的這篇奏摺的抄本送往廣州,徵求林則徐等當地官員的意見。
廣州方面,總督林則徐、巡撫怡良、海關監督予厚庵、水師提督關天培和陸路提督郭繼昌五人進行了協商,決定奏答。
陸路提督郭繼昌,直隸省正定縣人,字厚庵。他主要在西北邊疆從事軍務,兩年前擔任現職,已是七十二歲高齡。這位提督在鴉片戰爭中因過度勞累而病死。
朝廷諮詢的是有關對外貿易的事項,所以五位官員中,予厚庵的意見最有分量。不過,林則徐也不贊成徹底閉關自守。他來到廣州之後,對外國的情況已相當精通。他絕不是頑固的攘夷論者。
五人協商得出的結論是反對曾望顏的極端主張。其理由是除英國外,其他都表示恭順,並在鴉片問題上提交了保證書;另外還說,應當優待外商,以期離間他們與英商的關係,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兩廣總督鄧廷楨這時已調任閩浙總督,林則徐接任兩廣總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斷章之三(2)
林則徐早就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只是因夷務不能離開廣州,無法去江寧(南京)赴任。而穆彰阿擔心授予林則徐兩江的要職,他的發言權會增強,因此積極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