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幸運地成為一顆超新星的第一位“專業”發現者(一名夜間助理人員剛剛用肉眼看到了這顆亮度為四等的星)。該超新星所在的大麥哲倫雲是一個不規則星系,也是銀河系的一個衛星系,距離大約為17萬光年。一封緊急電報發到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並立即在天文界引起了轟動。
這顆被命名為SN1987A的超新星,是1604年開普勒超新星以後肉眼可見的第一顆,也是距離最近的一顆。由於它只能在南半球看到,所以只有智利、澳大利亞和南非的天文臺裡的望遠鏡能投入使用。當夜幕降!臨澳大利亞時,那裡的一位天文學家證認出這顆超新星是一顆以前已知道的12等藍巨星,叫做聖都立克(Sanduleak)69202o這就給理論家們提出了第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他們原來認為超新星是紅巨星的爆發。第二個謎是,爆發星的光譜有氫的譜線,因而應歸於第二類超新星(大質量星的爆發),但是它的光變曲線(即光度隨時間的變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典型的第二類超新星很不同,尤其是,它的最大光度比預期值幾乎小了一百倍。
獲悉謝爾頓的發現之後,普林斯頓的理論家立即投入工作並在兩天裡寫了一篇論文,“顛倒”地預言中微子探測器應當在超新星光學光度劇增之前幾個小時就已捕獲到中微子,並且算出了中微子的數目和能量。第二類超新星的中微子是由中子化即恆星核心坍縮時原子核對電子的捕獲而產生的,中做子帶走超新星的絕大部分能量,中微子光度與1億個星系在1秒鐘釋放的光學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