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分析了貨幣、利率的關係及其對就業和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從虛擬到實體的經濟理論。以前,是從下到上,從實業到金融;此後,就是從上到下,從金融到實業。貨幣及金融不再只是實體經濟的被動的“服務生”,而是漸漸成了“操盤手”。
凱恩斯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凱恩斯認為,貨幣供應是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其變化影響著經濟執行,但自身卻不受經濟因素的制約。貨幣的生產對私人企業來說可望不可即。中央銀行牢牢掌握貨幣供應的控制權,可以人為地增減貨幣供應量。這是典型的現代紙幣理論。斯密和*時代的貨幣理論都是金幣理論,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則是紙幣理論,二者本質不同。這是因為,金幣是一種商品,基本受價值規律約束,不能隨意發行;紙幣則只是貨幣符號,只受國家信用擔保,可以隨意發行。
按照凱恩斯理論,紙幣具有主動的攻擊性。增加貨幣數量不會出現真正的通貨膨脹,卻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因此利多弊少。增量貨幣是就業的發動機。也就是說,可以用印票子來製造新的就業機會。
“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調控實現
引言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學(4)
*強調供求之“供”——自給自足的計劃經濟,否定市場的作用。凱恩斯則強調供求之“求”——限制市場的作用,強調發揮政府的作用,主要用增量貨幣和公共工程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增加就業,而就業的增加會帶動經濟再次進入良性迴圈。
凱恩斯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在不干預情況下,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帶來的高利率,使得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進而產生大量的失業,形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解決失業和復興經濟的最好辦法是政府幹預經濟,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開支,降低利息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換句話說,政府調控是實現第三方利益從而也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關鍵。
貨幣財富的“四分法”
凱恩斯的財富也分作四部分:工資、利潤、地租和稅收。不過,凱恩斯的財富分類和分配理論在內容上與斯密極其相似,對各種來源的內部關係其實不是很清楚,特別是都沒有認識到地租的“不勞而獲”。這是西方經濟學的世代通病。
4�凱恩斯與弗裡德曼
《通論》的出版,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響,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的理論被西方經濟學當作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一些經濟學家把《通論》的出版稱為經濟理論上的“凱恩斯革命”,並把它與斯密的《國富論》及*的《資本論》並列為經濟學說史三部同樣偉大的著作。更重要的是,美國等紛紛採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並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凱恩斯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開創了一個“凱恩斯時代”。
凱恩斯的真正貢獻是:看到了紙幣時代政府發行增量紙幣的權力和調控作用,建立了最初的“紙幣經濟學”,事實上已經明確建立了“增量紙幣”和“宏觀調控”的“二位一體”。20世紀70年代後,弗裡德曼高舉“貨幣主義”大旗,極力反對凱恩斯主張的政府調控,極力主張新市場自由主義,試圖建立“增量紙幣”和“自由市場”的新的“二位一體”。這一理論大大迎合了美英政府“多印票子少負責任”的口味,使弗裡德曼迅速成為西方世界新的“經濟學國師”。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以弗裡德曼思想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幾乎把凱恩斯主義徹底埋葬。
經濟學需要新的燈塔,而且不能再是“鬼火”之燈。
實踐證明,“增量紙幣”和“自由市場”的新的“二位一體”是一次“亂配”。弗裡德曼的紙幣放任主義基本否定政府的調控,大量的美元紙幣如出籠的“紙老虎”,一批又一批地湧向了土地等資源領域,和其他國家的紙幣結合,在全球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泡沫鐵三角”——“美國土地+原油+金屬”,造成了一段充滿泡沫的“虛假繁榮”,終於引爆了此次大危機。大危機又將弗裡德曼埋葬了。經濟學需要新的燈塔,而且不能再是“鬼火”之燈。
5�還需記住一些人
上述五位經濟學家,特別是三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