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本書是大製作。天下九州,天文曆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普通人是寫不出來的,但如果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所寫,理當為當世學者所注意,怎麼過去都沒人聽說過有這麼一部書?”
“是這個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易》、《詩》、《書》、《儀禮》、《春秋》等書,都是知道這些書是從那兒來的,都有明確的師承關係可考,誰寫、誰傳,很清晰。但這部《周官》,是獻王劉德從民間收集到,不知誰寫,不知誰傳,書中的內容,在之前的文獻中也不曾見有人提到過。”
“按劉德的看法,這部書應是《尚書》軼失的《周官》篇,所以,他取名為《周官》,並取《考工記》補其中已亡軼的《冬官》篇。”
“這不可能。只是劉德取了這個名罷了。但這篇不可能是《尚書》的《周官》篇。”
“單從內容上看,這或者是有可能。”
“但如果這是《尚書》中的《周官》篇,就很不合理。《尚書》二十八篇,每篇不過一、二千字,而《周官》一篇有四萬餘字,一篇的份量幾乎等於全書了,這不可想象。”
“會是戰國時期的人寫的嗎?”
“如果是戰國時期人寫的,我們一定會知道作者是誰。因為,這書的內容就不是當時現實制度的記錄,而是作者的理想規劃。按常理,書成之後應該拿出來與別人交流,但諸子百家均沒有人提到過這本書。可見這不可能是戰國時人寫的。”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會不會就是為了收藏,而不是與別人交流呢?”
“誰會花這樣大的力氣去規劃一個並不存在的制度,記述並不存在的內容,然後只是為了收藏呢?這很難解釋。”
“如果說這部書是周朝時人寫的,那麼,這就是可能的。因為,這就是當時現實的記錄,寫出來就是作為資料收藏,而不是為了與別人交流。所以,就沒有流行出來。”
“這部書的內容其實枯燥,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是資料的原始記錄,對事物的記載,對一些學者而言,有研究價值,但沒有閱讀價值,人們在閱讀這部書中,找不到樂趣。我們也是這樣感覺的吧?所以,知道的人少,是完全可能的。反過來想,如果知道這部書的人多,反而不正常呢。”
學者們紛紛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周公?”
“周公!”
“一定是周公!”
“這是他對周朝制度的規劃書和記錄。那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他要給我們後人留下關於那一個時代的記錄。讓我們瞭解他們的理想和他們的制度設計。這是周公致力於天下太平之遺蹟。一定是周公。”
如果這書是周朝人寫的,不可能再有別的人,只可能是周公旦的著作。只有他才有規劃周朝制度的需要量,只有他才有記錄周朝制度的需要。也只有他,才具備寫作這一部書的條件和能力。別的可能都是難以置信的。學者們一致認為,劉歆認定《周官》是周公的作品是合理的。因為這是周公的作品,記錄了周朝的制度,而孔子以復辟周禮為己任,因而,這篇《周官》應列為儒家經典,且為了與《尚書·周官》相別,劉歆將此書改名為《周官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十五章
學者們在劉向率領下,興高采烈地向漢成帝彙報這一成果。漢成帝聽到以後,也是十分高興。發現了周公親手寫下的作品,這實在是太有意義的重大成果了,這也是他這位皇帝的光榮。
漢成帝要升劉歆的官,拜為中常侍,便令內侍取來衣冠。
但左右提醒他:
“未告訴大將軍,恐怕不妥。”
古時代中國的皇帝與西方不同,並無絕對之專制權力。尤其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帝王們的自由其實是受到了許多限制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漢景帝時,竇太后召博士轅固生問:
“你覺得《老子》這書怎麼樣?”
轅固生說:“《老子》這本書,說到底,也就是一部小家子作品。人們在私底下說的話而已,是個人的修為,端不上大臺面的。”
竇太后生氣了:“哦,按你這麼說,就只有你們那套象繩索般地約束人的理論才是好東西了?”
竇太后就罰轅固生到豬圈裡去與豬搏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履行君王的職責,大臣承擔大臣的責任;父親履行父親的職責,兒子承擔兒子的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