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曆啞口無言,只好認賬,將其封為嬪妃,並留在太后這裡安胎。
五個月後的凌晨時分,皇長子呱呱墜地。在佛堂禱告一宿沒閤眼的二位太后,聽說生出個帶把的,頓時喜極而泣。萬曆也未曾閤眼,與太監打了一宿的馬吊牌等候訊息。一聞這喜訊,也是如釋重負,無論作為一個男人,還是一個皇帝,他都盼這個兒子太久了。
紫禁城內頓時沸騰,到處掛起了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接著是整個大內響起了鞭炮聲。後花園中的譙樓和午門前的五鳳樓上,同時奏響了悠揚激越的大鐘,向天下宣告著大明朝繼承人的誕生。
第九零七章 見龍在野(中)
萬曆皇帝和文官的不對付,源自一股深深的無力感,這種感覺甚至比當初沈默在時還要糟糕。沈默在時,恐懼也好,憤怒也罷,目標就在那裡,無論對方如何遮天蔽日,自己總知道該朝誰下手。
他本以為,沈默去後,這個朝堂就是自己的天下了,且他自認為這兩年,自己的手腕算得上高明,透過挑動晉黨與沈黨的鬥爭,陸樹聲、魏學增、唐汝輯、孫鑨等沈黨大佬紛紛下馬。雖然張四維、王崇古這樣的晉黨大佬也折在陣中,但王家屏、楊俊民、劉東星、楊一奎等一批新生力量也成長起來。而且萬曆還特別注意扶持非東南和山西籍的官員,已經到了不問能力,只看籍貫的地步。然而,皇帝卻滋生出濃重的無力感,他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做,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說今年,陸光祖丁憂,吏部沒有尚書,萬曆打算趁機換人,明確表示希望由一位北方人接任。然而廷推上來的兩人名單,是孫鑨、陶大臨。
萬曆知道這兩人與沈默的關係,怎能把天官之位他們中的一個?便令重新推舉,呈上來的名單卻沒有絲毫改變。
事情到這裡就算僵住了,但萬曆還是對勝利充滿希望的,因為他手中還有中旨——所謂中旨,就是皇帝不經過內閣討論推舉,直接下令任免人員或是頒佈法令,可謂是一條捷徑。但奇怪的是,一般情況下,皇帝很少使用中旨提拔大臣,而其中原因可謂讓人大跌眼鏡——皇帝倒是願意給,大臣卻堅決不要。
表面上看,這是官員們的操守太高,不願意走這種終南捷徑,而是要紮根群眾,獲得廣泛的支援才肯上任。但實際上,誰不想走捷徑誰是孫子,可文官集團不成文的規矩——其中之一就是升官只能靠同僚的擁護,靠皇帝下旨的人,會遭到百官的唾棄。
這一規矩可以說與沈默無關,而是在空前君主專制的壓迫下,成長壯大起來的文官集團,形成的一種集體的自我保護。只有用這種方式,將皇帝排除在官員的任命之外,才能保持臣權相對的獨立性,使所有人的命運,不至於懸於皇帝一念之間。
但皇帝不相信,所有人都這樣自覺,他認為人都是貪婪而自私的,尤其是那些長期靠邊站,滿腹怨氣的傢伙。在大臣中找了一圈,他選定了張居正的同鄉李幼滋,這位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已經在侍郎位上十幾年難有寸進。在皇帝看來,肯定難以抗拒這天上掉下大印。於是直接用中旨委任了李幼滋為天官,誰知李幼滋面對洶洶輿論,壓根不敢接旨。他在奏疏中言道;‘廷推乃祖宗成例,賢士眾望所歸。今皇上無視眾議,以中旨指定微臣,實乃與群臣慪氣,非聖君所為。’明確表示,中旨授予的官銜,我是不會當的,而且不是很含蓄的指出了萬曆的圖謀……就是想破此成例,繞開廷推,將人事大權上收。
萬曆老羞成怒,朕出口就是成憲,豈是你能推三阻四的?於是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申斥,說你不接旨就是抗旨,抗旨該當何罪,自己掂量著辦吧?李幼滋也是槓上了,一天一本的上辭呈,皇帝全部留中不發。一個月後,始終得不到答覆的李幼滋,竟然直接掛冠而去。
萬曆終於信了邪,只好命令再次舉行廷推,然而大臣們卻不買賬,他們聲稱廷推合法有效,皇帝應該從兩個人選中選一個,雙方各執一端,都死咬著不鬆口。結果陸光祖已經離任半年,天官之位還是空懸,部務由左侍郎王錫爵掌管。
又豈止是吏部尚書的人選?七月裡,呂調陽去世,萬曆下令大臣推舉入閣人選,當他看到大臣們推舉的名單時,差點沒把桌子掀了。
因為名單上的兩個名字,分別是陶大臨和孫鑨。
這些滿口忠君的大臣,明知道為吏部尚書的人選,皇帝已經氣得七竅生煙,竟然還要推薦這兩人,明擺著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他再次將任命擱置,反正內閣六個人也一樣!
萬曆想不明白,沈默明明打倒了,他在軍政兩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