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戰及訪問團成員一律著深色調正裝。連戰身著黑色西裝,搭配深藍色格紋領帶。平日一向喜歡穿鮮亮衣服的連戰夫人連方王+禹也換上深藍色暗紋西服裙裝,端莊肅穆又不失秀雅之氣。
佇立在進門處的“博愛”牌坊前,連戰抬頭仔細仰望著“博愛”牌坊,表情莊重肅然。此時,對“博愛”早已諳熟於心的他,在距離中山先生越來越近的時候,再來細細品味這兩個字裡蘊含的意味,對他來講是多麼的難得。
從博愛牌坊開始,連戰一行沿著墓道拾階而上,緩步向上攀登。為迎接這批特殊的拜謁者,中山陵特別開啟了平日很少開啟的中間大門。從牌坊一直到中山陵祭堂,共有392級臺階、8個平臺。據說這是象徵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時,中國有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
連戰一邊走、一邊仔細聆聽陪同人員的介紹。每走到一處平臺,他都要停下來,或舉目遠眺,或定睛觀看陵園周圍的景色和建築。這裡的一切對連戰來說雖然有些陌生,但又是那樣地倍感親切。
“國民黨訪問團來啦!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啦!”很快,這一爆炸性的新聞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在中山陵迅速傳播起來。開始時,有些遊客似乎還不太相信,紛紛四處打聽、核實。“什麼人來了?”“是臺灣的什麼人來訪問?”“真是國民黨來了嗎?”
兩位操外地口音的婦女看我揹著相機、行色匆匆的樣子,一把拉住我問:“記者同志,那群人裡真有國民黨主席嗎?”看到我點點頭,她倆顯得興奮異常,歡快地向人多的地方跑去。
在彼此隔絕了半個世紀之後,終於能夠在大陸、在南京、在自己的家門口,看見這些從小就知道、但始終沒有見過面的國民黨人,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國民黨”三個字,對於大陸民眾來說,既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人們熟悉的是當年那段“殘酷戰鬥”的歷史,但是現實中“國民黨到底是什麼樣!”對於人們仍然顯得十分神秘。然而,大多數人清楚,眼前這批國民黨人,並非當年那些國民黨人。這批國民黨人是為海峽兩岸和平而來、為謀求兩岸共同願景和希望而來。
此刻,人們內心深處的熱情、期待、探究、好奇之情,一下子爆發出來。人們奔走相告,從四面八方迅速地彙集過來。他們跑著、追著、歡呼著、高喊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匯聚在連戰訪問團的周圍。很多人因為看不見,急得紛紛爬上週圍建築物的平臺或欄杆。許多家長讓孩子高高地騎在脖子上,一些男士索性抱起自己的女友。
一時間,哪裡有連戰、哪裡就有無數的民眾、遊客和眾多的記者。轉眼間,連戰一行的身影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了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的市民和遊客。人們的熱情像海洋一樣湧向中山陵、湧向連戰和他帶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的成員們。人們喊出:“歡迎國民黨訪問團!”“連主席,你好!”“兩岸要和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連哥您好(2)
人們不由自主地隨著連戰的腳步,攀行在中山陵墓道的臺階上,長長的人流逐漸演變成一條長長的巨龍,在綠樹掩映的陵園墓道上緩緩地向上攀行。如果當時能夠從空中俯瞰的話,那情景一定是“蔚為壯觀”。
這一天對於連戰來說,可能是他有生以來一個難得體驗。面對如此眾多的大陸民眾,面對一張張淳樸善良的笑臉,面對人們火一樣的熱情和期待,連戰和訪問團成員們激動的神情難於言表。他們不時地停下腳步,爭著向熱情的民眾揮手致意。有時候,連戰覺得揮手也無法表達他心中的感情,就乾脆雙手高高舉起,久久地面向大家。
也許,今天到中山陵來的遊客、市民太多;也許,南京的民眾太過熱情,從事新聞採訪十多年的我,也算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採訪場面:在中山陵陡峭的392級石階上,成千上萬的遊客和市民,數以千計的記者和無數的攝影愛好者,以及成百上千的警衛和保安人員聚集、擁擠在一起,使原本靜穆的中山陵變得不再平靜。現場有記者粗略估計,當天來中山陵採訪的僅記者就超過千人。
中山陵的採訪似乎變得十分艱難。在擁擠的人群中,記者們一個個汗流浹背,四處奔跑,拼命爭搶鏡頭。
我當時身上掛著三四個採訪證件,身上穿著印有“新華社”字樣的攝影背心,衣服上彆著特殊的採訪徽章。但此時此刻,我的“新華社記者”、“官方記者”、“近身記者”身份全部失效。此時別說“近身”採訪,就是離著連主席他們十多米遠舉起長鏡頭拍攝,都可能被人家阻攔。我曾經想和警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