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積極;(3)19世紀中葉,西方勢力頻叩中國大門,臺灣成了美、日覬覦的標的,仍未引起清廷警覺,直到1873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引發中日外交糾紛,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臺處理,才對臺灣民情及臺灣戰略地位有了初步的瞭解;(4)在這樣的瞭解下,終於決定臺灣建省(1886年,比海南建省早了102年),派富有戰略眼光,決心建設臺灣使臺灣能成為中國東南屏障的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銘傳及其後數任巡撫積極建設臺灣,發展實業,並鋪設兩岸之間第一條通訊電纜。惟時不與我,如此密切的兩岸整合為時僅不過10年,便因1895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臺灣而告一段落;(5)從1895到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1年,兩岸關係當然是疏離隔閡的,尤其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6)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迴歸中國,兩岸關係恢復正常交流,惟為時不過4年,1949年開始兩岸又進入分治時代,一直到目前,又是一甲子。
從明鄭(17世紀中葉)開始,迄目前為止,約四百年,兩岸之間,正常互動交流者,不過(1)10年、(2)4年及(3)再勉強加上最近的幾年。因此,長期以來,兩岸之間從來缺乏“一體化”之下所有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反而出現了不少資源的內耗。幸運的是,這樣的階段即將告一段落。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使大陸走上市場經濟,為兩岸的融合作了第一個而且是最重要的鋪墊;中國綜合國力增長,使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博弈形勢有可能出現本質性的變化,是第二個鋪墊;第三,就是“海西經濟區”的戰略佈局了。
作為臺灣海峽兩岸世紀性的融合工程,理論上包括硬體與軟體兩個部分。(一)硬體指的是交通、通訊等基建網路,涉及到三個部分,(1)海西(閩與浙、贛、粵之間)內部;(2)海西與大陸其他省市之間;(3)海西與海東(臺灣)之間。後者,必將出現“峽底隧道”(海底隧道的戰略目的已不只是兩岸整合了,更進一步的是中國在戰略上的出太平洋)。
軟體是關涉到最終爭取臺灣民心的政治體制改革,援用鄧小平留下來的政治智慧與政治遺產,以四個特區或海西經濟區作為試點,或將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戰略思維。
50年後看臺灣海峽,一邊是“海西省”,一邊是“海東省”,誰說沒有這種可能呢?
中國改革的新突破口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表講話,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胡錦濤的講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正如胡錦濤指出的,當前中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因此有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提出,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無論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締造了經濟增長的最出色紀錄,但與此平行的,則是群體性事件的激增。後者,折射凸顯的就是社會矛盾,也是中國改革面對的新形勢與新問題。Ф米Ф花Ф書Ф庫Ф ;http://www。7mihua。com
如何面對及解決社會矛盾?作為第一步,先要找出社會矛盾的根源。根源有二:一是不公平,二是不正義,其所涉及者,皆為資源配置中的分配問題。
按所謂資源配置,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市場機制。過去3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側重點也集中於此,即所謂的經濟改革。經濟改革一方面讓中國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一方面讓中國從公有制轉為民營體制。這樣的改革,無疑促進及確保了全國所有資源的“有效”配置,有效配置體現在生產力的釋放及GDP的增長之上。
但資源配置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面的“有效率”配置而已,如何在配置過程中同時滿足“公平”與“正義”,理應受到同樣的重視。但必須看到,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正義並不能僅由以市場經濟為主要內涵的經濟改革來加以實現,必須還要有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的社會改革與政治改革才成。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正是在這樣背景下的新任務。
那麼,如何能在基本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有效率”的同時,也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有公平”和“有正義”呢。
先談“公平”。公平不等於平均。資源配置要確保有效,就必須服從“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優者強,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