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度日,也不接受日本佔領軍的邀請,可說大節無虧。
第十六章 軍人干政,亂作一團
袁世凱沒有跳出他的家族魔咒——凡袁家出來做官的人都活不過60歲,他在57歲這年離開了人事,他如泉下有知,定會對晚年那83天的皇帝后悔不已,在57年的人生中,83天不過是轉瞬而已,可誰想到這短短的一瞬竟然定格為永遠,從此他成了“竊國大盜”。
大總統在任內去世,按規定由副總統黎元洪代行總統職權,黎元洪現在在哪呢?就在北京啊。
1913年,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被選為正式大總統,臨時副總統黎元洪也同時轉正,黎元洪以副總統之身兼領鄂督之職,擁兵自重,於是袁世凱命北洋大將段祺瑞帶人到了武昌,跟黎元洪說,大總統很多時候需要和副總統“磋商要政”,副總統理應在首都辦公,所以請即北上,黎元洪兼領鄂督,手頭有一定的軍政實權,特別是手下部隊是原來的南洋新軍,有一定的戰鬥力,而副總統,屬於備用輪胎,沒有肯定不行,有了也可能一輩子用不上,所以黎元洪不想北上,可稍微一猶豫,段祺瑞手下悍將徐樹錚的槍已經指在了他的頭上……
黎元洪到京後被安排住在了瀛臺,也就是本文開頭寫到的那個地方,終日無所事事的頤養天年。可袁世凱竟然在任上死了,從武昌起義被革命士兵拉出來當革命都督開始,命運就不由自主的黎元洪,竟然被推到了民國大總統的位置上,而袁世凱秘密遺囑中的總統二號人選,現在的實權人物段祺瑞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總理兼陸軍總長。
1911年武昌起義的時候,黎元洪只是一個混成協的協長,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旅長吧,而段祺瑞呢,那時已經是江北提督,第二軍總統官,相當於軍長,從資歷上二人就有不小的差距,此時的段祺瑞已經成為了北洋軍的領袖,有槍桿撐腰,說話硬氣的很,上臺之後就將袁世凱的總統制政體改回到民國初年的內閣制政體,從1911年底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起,到1916年下半年段祺瑞恢復內閣制,不到5年的時間,政體變了四個來回,改制的原因一如既往的單純——爭權,與國家利益沒有直接關係。
黎元洪孤家寡人,無兵無將的,政體又改成了內閣制,段祺瑞大權獨攬,似乎黎元洪也只能當看客了。可什麼事都有個度,太過囂張了,惹急了兔子都會咬你,何況人家黎元洪好歹也是軍人出身,可同樣軍人出身的段祺瑞似乎並沒有把這個當初的下級軍官放在眼裡,什麼事都自己做主,如果按規定需要總統蓋章的話,就派個人過去讓黎元洪蓋章,一次,已任國務院秘書長的徐樹錚拿著個什麼東西讓黎元洪蓋章,黎只不過多看了兩眼,徐就不高興了,讓你蓋章就蓋唄,看什麼看啊,黎元洪再好的脾氣也不能受此屈辱,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暗鬥變成了明爭。
這裡,我們看到了制度的好處,雖然你段祺瑞兵強馬壯,但只要你不明著推翻共和政體,那你就得走程式,袁世凱不比你段祺瑞勢力大,根基深啊,他推翻共和政體都身敗名裂,你段祺瑞敢嗎?你不敢是吧,好,到需要我總統蓋章的時候,我就不蓋,你奈我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府院之爭”。
1917年初,一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協約國獲勝已成定局,此時的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宣戰。段祺瑞這麼做的目的,一是可以緩付庚子賠款,二是準備趁德國戰敗之機,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收回,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討好日本謀得借款,以解決政府財政危機,總之這一動議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1917年3月初,國務會議透過向國會提出的對德絕交諮文和《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節略》要點為:(1)停付德、奧兩國賠款,暫緩十年償付協約國賠款;(2)同意中國將進口稅增至百分之七點五,待裁撤厘金後,增至百分之十二點五;(3)取消辛丑條約關於不允許中國在天津駐軍等條款。這些條款都是對中國有利的,咱們也趁火打劫一把,把丟掉的東西拿回來,挺好一件事,段親率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諮文上蓋印交國會透過,並將《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發給章宗祥,與日本政府協商。黎元洪倒好,以事關重大,還需慎重為由,拒絕蓋章。
段祺瑞哪信那個邪,遂於4月中旬用急電召集各省督軍進京討論外交問題,如果不能親身來京,請派全權代表參加會議,這些個手握軍權的地方軍事統帥還組織了一個俗稱“督軍團”的鬆散政治組織,藉以實現軍人干政的目的,辮帥張勳和安徽督軍倪嗣沖是他們的頭,而這二位是堅定的保皇派,連立憲派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