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蒙古
除上述兩種人定居在草原地帶的南邊和蒙古本部的境外之外,其餘蒙古地方再度陷入野蠻狀態之中,如果拿它和公元六世紀至九世紀當“突厥”突厥人(Turc“Tou…Kiue”)成回鶻突厥人的汗王們統治時期的蒙古情形對照, 更為明顯。在塔塔兒人、蒙古人、客列亦惕人或乃蠻人中間,人們找不到和中古初期“斡耳朵巴力”或“宮帳城”相似的東西。當然,“突厥”人,或回鶻人所謂“城”,不過指一種巡迴的營,就是蒙古人所稱為“古列延”② 的,環繞著首領的帳,這種遊牧城(除去在某一季節再回到所喜愛的地點之外)是常常可以隨著他們的汗王而移徒的①。然而在成吉思汗誕生時期,蒙古草原和森林內地連這種臨時的粗糙的集合體都沒有。家長制的氏族即以“斡孛黑”(obog)'2'著稱的,以及其狹義“牙孫”(yasoun)即支族②,當然是蒙古社會的基層組織。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成吉思汗幼時的情況(並不是例外的情況),這個社會正在解體甚至在退化之中,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似乎是退化到以家為單位的階段。關於這一點,令人聯想到澳大利亞的斯克魯布人,居住點分散,有如十九世紀時英國最早的探險家們所形容的那樣。
在十二世紀中葉的蒙古草原上,人們所常常遇見的不是什麼由營帳和車輛構成的牢固的集合體,而僅僅是極少數的家庭所結成的遊牧營盤,即所謂“阿寅勒”,而且往往只有一個家③。成吉思汗幼時和他的母親以及兄弟被伯叔們所遺棄後,依靠漁獵維持困難的生活,為我們提供這種生活方式以一個例項。④
突厥…蒙古部落,其名為別斤,“昔時較客列亦惕人和乃蠻人更為強盛。”別斤人的婦女以美麗著名(《拉施特書》,別列津譯,“部落”第113—114 頁)。
② 古列延(Kuriyan)在蒙古語的意義為“圈子”、“柵欄”、“固定的或流動的營盤”,科瓦列夫斯基詞典,Ⅲ,2638。伯希和,《通報》,193O 年,290。'1'
① 當公元716—734 年,默棘連想替實厥的可汗毗伽可汗在鄂爾渾河上建築一座城,但是毗伽可汗的老練參謀欲谷勸他不要建築,因為遊牧的人所以不可制服,就在於能夠遷徒無常。(這一段史料見《新唐書》第二一五卷《突厥傳》。——譯者)
② 牙孫的字義為“骨”,廣義的說,可以指“家”(科瓦列夫斯基詞典,Ⅲ,2274)。符拉基米爾佐夫解釋說:一家人被認為屬於同一的骨。(符氏著《蒙古社會制度》,列寧格勒,1934 年,第46、47、132、137 頁)
③ 阿寅勒(ayil)是若干穹帳結成的營盤。在蒙古近代語言裡面,據科瓦列夫斯基詞典,I,3,指“鄰人”、“鄰居”、“小市鎮”。(阿寅勒或解釋為一個家族,參閱《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1958 年科學出版社中譯本,第87—88 頁。——譯者)'3'
④ 參閱下第二章第一節。
第一章 成吉思汗勃興前的蒙古
然而在原則上和精神上,蒙古社會還是一個很有等級的社會,雖然我們並不全部接受巴托爾德和符拉基米爾佐夫⑤的論點,但成吉思汗本人的興起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憑藉著這個等級程度'特別是有關於諾古特(nokud,那可兒), 有如已經逝世的拉爾夫·福克斯所紀述]。①蒙古社會有它的貴族,擁有“把哈禿兒”或“把阿禿兒”(勇士)的稱號②,或稱“那顏”,其多數為“那雅特”(貴人)③,或稱“薛禪”(賢者)④。蒙古社會有他們的自由人稱“那可兒”(nokur)其多數為“諾古特”(nokud)⑤,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以這些人為基礎建立其政治…軍事制度,他們構成戰士和親信人這個階級⑥。蒙古社會有它的平民,這就是普通人民(“哈剌出” ⑦、“阿拉特”⑧。最後,蒙古有它的奴隸(“孛斡勒”。⑨“兀納罕…孛斡勒” ⑩)。在每一個蒙古人民的集體之上,原則上都有一個王(汗)或首領(“別乞”)(11)統治著,'5'“別乞”的稱號似乎在森林的部落中間比較普遍,例如斡亦剌人、篾兒乞人。此外部落和部落彼此之間,也有等級之分,這是由於他們中間有的被他族所擊敗,或是相反地被他族所援救,或則因為要取得鄰近強盛部落的保護,變成為較大部落的藩屬或依附者。例如我們將於下文見到的札刺兒人和成吉思汗的祖先的關係(參閱後面第九節)。又如後來翁吉刺惕人和斡亦刺人向成吉思汗的輸誠都屬於這種情形(參閱後面第二章第二十節和第三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