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者:陳文德
宣告: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正版。
劉邦大傳……導言
導言
楚河漢界話中國
華夏文明的組織
黃河,自古以來便被公認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其實,嚴格來講,只能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黃河的水,固然是人類生存和耕種不可或缺的,但“黃河之水天上來”,也指出黃河的特色是長年氾濫成災。為了治理這個嚴重的水患,居住在大河旁邊的各個部族,不得不組成某種程度的“命運共同體”,這便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從傳說中的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炎帝王朝)、黃帝王朝、夏王朝、商王朝,至周王朝時乃達到華夏文明發展的最高峰。
由於治理水患需要彙集人力,華夏文明講求組織,並由固定的領導者分層管理,最高的領導者便被稱為“共主”。依情勢及力量的輪替,“共主”在一段期間後,便由有力量者取得,從有巢氏到周王朝,便象徵著共主領導權的輪替。當然,“共主”之下,也依部族血統的親疏及部族規模的大小,將很多“小領袖”安排在這個領導的“政治體系”中。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組織從鬆懈到逐漸緊密,在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形成後,組織的完整和系統化已至相當令人驚訝的程度,社會秩序和組織力量的發揮也到達了最高潮。
這個組織講求階層管理,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或部族應謹守自己的崗位及名分。部族依大小與和共主間的親疏關係,也區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種等級,以緊密的組織來發揮集體的力量。這種井然有序的結構和關係,便是日後孔子最為推崇的。其實,儒家的思想系統,便是在華夏文明體系中發展出來的。
自成體系的楚文明
傳統的史學觀,總把注目的焦點集中在這個華夏文明體系上,把他們活動的地區稱為“中原”,也只把他們視為中華民族的代表。
其實,華夏文明蓬勃發展之際,在目前中國版圖的各個地區,更存在著數萬個大小部族,其中以楚文明最具特色。
過去,很多的史學家,總把楚文明視為華夏文明內一個附屬的偏遠次級文明,並將其歸屬於周王朝的“諸侯”。即使連司馬遷的《史記》,也落人這個窠臼中,這多少是“大中華沙文主義”的心理在作祟。但目前考古學家所發現的新資料中,逐漸證明楚文明不但不同於華夏文明,並且很早便擁有自成一體的文化,相當的精緻並特殊,甚至比華夏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同於華夏文明的“火”及“鳥”類圖騰族,楚文明以“蛇”及“獸”類圖騰為主,分佈地區幾乎遍及黃河南岸到長江南北岸。或許由於山嶽及沼澤太多,這個文明的部族通常不大,獨立性高,作戰的機動能力很強。目前有不少史料顯示,伏羲氏及黃帝王朝可能也來自這個文明體系的較北方部族(詳見拙作《亂世經營術》。也就是說,這個圖騰族很早便參與了中原華夏文明的“爭權奪利”。
不過,自從黃帝王朝的末任共主帝堯,被原屬東方烏圖騰族的帝舜篡位後,帝堯的殘餘勢力被流放於南方,又回到楚文明中。歷經夏、商、西周王朝連續將近一千年,除了少數幾股留居在中原的部族外,這個圖騰族幾乎退出了華夏文明的政局。
蛇獸圖騰族的特色是以遊獵為生,活動力強而不固定,因此部族間的組織鬆懈,大多采取平等的聯盟方式,不像華夏文明有井然有序的階級組織。在中央組織上,楚文明也採用集體領導方式,因此身居最高領導者的楚王,在重要的事務上都必須諮詢各大部族的長老或領袖。加上其族群分散於各地,交通不便,整合集結的力量較弱,使楚國在整體作戰力上並不顯得特別強。不過,這個分權的聯盟組織,在人類文明的貢獻上,絕不亞於黃河流域的華夏體系。
南北對峙的二大文明
西周王朝成立時,楚國自身已有了相當完整的政治體系。領導者也自稱為王,和周“天子”地位平等,而不像一般的中原諸侯是歸屬於周天子的分封和管轄。因此,楚王朝很早便和周王朝處於南北對峙的狀態。
日後的楚王,在名字上都有個“熊”字,應與獸圖騰族有關,也有史家認為可能與黃帝的“有熊氏”屬同一部族。《帝王世紀》書中便記載著帝堯被帝舜流放到長江流域的傳說,或許這也是“有熊氏”退出中原政局後,“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