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月,劉邦在曹州濟陰縣的汜水北岸設壇,正式登位為皇帝。
王后呂氏改稱皇后,太子改稱皇太子,並追尊已去世的母親為昭靈夫人。
除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外,正式晉封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衡山王吳芮遷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並正式承認中立的燕王臧茶的諸侯地位,粵王無諸也改稱閩粵王,統轄閩中地。
劉邦正式遷都雒陽(洛陽故城),並斬殺被虜的臨江王共尉。
5月夏,皇帝下令各諸侯及軍團進行裁軍復員工作,以恢復民生及生產作業的正常化。
自述成功因素,摒除將領投機心態。
不久,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酒宴款待各功臣和諸侯。
席中,劉邦突然對大家表示:
“各位諸侯和軍團將領們,相信你們都不會故意隱瞞我,我也很想聽聽大家心裡的想法。請大家來討論一下,今天我能夠贏得天下,而項羽卻失掉天下的主要關鍵在哪裡呢?”
血性漢子王陵立即表示:
“坦白地講,陛下對部屬的態度常較隨便而輕忽,讓人有不被尊重的感覺,相反地,項羽較講禮節,對部屬也常刻意表現他的愛護,以這點來講,陛下本來是較不利的。”
劉邦聽了只笑笑地表示同意王陵看法。
王陵繼續道:
“但是陛下賞罰分明而乾脆,沒有自私心,這卻是項羽所無法做到的。”
“哦,這又怎麼講?”劉邦問。
“陛下派出部屬攻城掠地時,所得的戰果皆歸屬於有功者,顯示陛下大功無私,與天下同利。
“項羽卻妒賢嫉能,害怕別人的功勞大,所以表現傑出的人反常遭疑忌。戰勝的人,不給功勞,獲得土地者,全歸項羽自己管理,有功不賞,反常受害,此其所以無法得到別人支援,而喪失天下的主要原因啊!”
劉邦聽了,卻搖頭表示:
“你們講的只算對了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你們疏忽了。以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並不如張子房(張良)。掌握國家資源,安撫百姓,供應餉饋,作戰時不讓我們缺乏糧食之方面的能力,我不如蕭何。集結百萬雄師,戰必勝,攻必取,指揮戰爭的能力,我也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世間少見的奇才,我雖不如他們,卻能夠用他們為我效勞,這便是我所以取天下的地方。項羽只有一位范增,卻不能用,所以才會被我擊敗的!”
劉邦這種講法,自然也頗能得到在座將領及諸侯的認同。
興漢三傑固然重要,誠如王陵所言,劉邦經常以“與人共分天下”的策略來爭取支援,的確是楚漢相爭劉邦勝利最主要的關鍵因素。
彭城戰役失敗後,劉邦起死回生的關鍵,便在爭取彭越和英布的偏向漢營,這雖是張良出的點子,但實際的棋子仍是彭越和英布這兩位大盜諸侯的起義來歸。
既是盜賊出身,自然也比較不在乎人情、道義,最關鍵的是利害,而劉邦當時承諾他倆的便是“共分天下”的概念。
以策略的殺傷力而言,陳平的計謀更甚於張良。張良倒真的多少為理念而賣命,陳平的野心則傾向自我的實際利害。因此劉邦的分享概念,也為他得到不少能夠發揮力量的幹才。
王陵是講中了要點,但劉邦卻硬不承認,最主要是時局變了,天下太平了,皇權也統一了,這個時候自然不能再來談與人共有天下、分享政權了。
就算過去不得已答應的,也要想辦法收回,因此必須抬出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固然傑出,但世上就只有這三個人,這種因素是無可替代的,劉邦運氣好,天命所歸,所以這三個人會來協助他,這是別人想模仿也沒有用的。
劉邦一向長於演出,掩飾自己的弱點,創造讓人相信的局勢。所以我們看《史記》上的記載,從他一登場,沒有一句話不是在唬人的。這段他對自己成功原因的說詞,表面上雖頗有道理,其實間接表明“共有天下”的概念已過時了,希望別人不要再有任何想擁有天下的妄念。
不過劉邦這段狡辯,也的確誑過了後代人將近兩千年之久。
秋後算帳,各有禍福
韓信在進入故鄉下都城後,立刻進行兩件很早便想做的事。
一是召見早年給他食物的漂母,並依當年誓言,賜黃金千兩。雖早有風聞,但對韓信的成就,漂母仍感到非常的驚喜。
另外一件是召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