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已平定,像魯地這種為主死節、遵守禮儀的情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特別派遣特使持項羽首級,依禮節到魯地舉行祭祀,並進行招撫行動。
魯國父兄見劉邦遵守義理,乃開門投降。
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穀城,並親自前往弔祭。他感嘆兩人由同事成宿敵,為爭霸天下而至決生死,項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敵人。見此結局而念及故人,劉邦也不禁悲從中來、飲泣不已。
項氏的長老全數被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
張良之至交、對劉邦也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長老則分別封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並賜以“劉姓”以錶王室恩寵。
誠如項羽生前所言,劉邦是楚人,所以不會給楚國長老太大的難堪。
司馬遷以項羽重瞳子又長得高大,因而懷疑他是舜帝的後裔。舜屬鳥圖騰族,在今山東一帶活動。項羽傳說是楚名將項燕嫡長孫,項燕雖是楚人,但長年經營楚國東北與齊國之邊界地區,若項燕長子娶齊國貴族之女,依當時國際婚姻制度是相當有可能的。項羽的身材高大雄壯,不同於矮小的楚人,或許是承襲自母方的血統。
項羽是天生的戰爭機器,作戰效率幾乎空前絕後,但他絕不是位優秀的經營者,他最後的慘敗其實也是可預料的。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學問的人是知識不斷地增加,修道的人卻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慾望必須不斷地削減再削減,以至於清淨無力的境界。
能夠作到無為的人,由於沒有意念、沒有慾望,一切順乎自然,反而成了無所不為、無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順自然之道而執行的,所以只有抱持無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強的、不能順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態度再積極、效率再高,也無法戰勝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在其名著《項羽對劉邦》中,以小說家特有的浪漫情操,描述項羽因式運不濟而在偶然因素下為劉邦所敗。
細讀完其作品,我們反而更搞不懂項羽為何會輸、劉邦為什麼能夠贏的原因,因為即使在廣武對峙中,劉邦仍然膽小如鼠,根本無法和叱吒風雲的項王相比。
我們倒不是堅持以成敗論英雄,但成敗絕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項羽誠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舉止令人懷思,其最後的悲劇收場也令人感嘆。但他所犯的錯誤實在太多了,他的失敗絕非武運不濟、天運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論是經營能力。心態和策略規劃,項羽的確是不及劉邦。
項羽認為只要會作戰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這誠然是幼稚的笑話。
戰爭是反自然的行為,亦即以人的意念及慾望來改變自然的形態,而且認為人力必能勝天,這未嘗不是項羽心中最執著為“意念”。
就是這個意念,使他不懂得無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斷違背天意,最後卻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為遺言,實在是位相當不瞭解自己的人。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最後評論道:“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劉邦大傳……篇後·實用觀點 雙贏和溝通
篇後·實用觀點 雙贏和溝通
只要彼此有利害衝突或互相對立,我們最關心的便是誰輸誰贏。也在這輸輸贏贏的人生中,我們不斷確定自己的價值。
人生的鬱卒也於這輸輸贏贏間,深藏在我們的心中。輸的人在受傷中堅定復仇的意志,贏的人在威脅中充滿著不安,因此我們很難體會雙贏的可能性。
在突破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中,懂得反省的人開始提出了雙贏和共贏的心態。這或許是人類未來的新希望,但如果不能體會達成雙贏之困難,盡全力而為之,恐怕到人類自我毀滅的那一剎那,我們仍然無法瞭解人類為何無法“雙贏”。
阻礙雙贏達成的是我們強烈的輸贏心態。
強烈而執著的輸贏心態,來自於我們從小便生活在“有條件的關愛”中。
出生的前三個月,大概是人類有機會接受他人(父母)無條件關愛的惟一時機;逐漸長大後,我們必須在有條件的愛中生活。
乖孩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