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唷�k既常與氐羌並稱,證明僰族出自氐羌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僰與“白”同音。《水經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風俗記》謂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從人。”所謂“仁”,指文明、進步,即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華陽國志》卷3《蜀志》言當公元前400年左右,蜀攻青衣(今四川蘆山縣至雅安市一帶,相傳為青衣羌居地),“雄長僚、僰”。《漢書》卷28上《地理志》犍為郡僰道縣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故僰侯國”(今宜賓市)。《水經注》卷33《江水一》“僰道縣,本僰人居之,《秦紀》謂僰僮之富者也”。三國時,僰道縣西南今雲南東北部昭通地區的平埧中,住有不少僰人,那裡有千頃池和龍池,系僰人用以溉田種稻者。漢武帝時,從僰道往南開了一條經過僰族聚居區通向益州郡味縣(今雲南曲靖市)的道路。味縣是蜀漢庲降都督和建寧郡的共同駐在地,其附近僰族人口也不少。今雲南峨山、石屏、建水等縣及滇西的楚雄州也分佈著僰人。當然,僰人最集中的居地還是在滇池周圍的平埧地帶。
王莽天鳳元年(14年),益州郡發生了以僰人為主力的反莽大起義,王莽調動大軍前來鎮壓,並把勝休縣改稱勝僰縣,說明滇國的主體民族正是僰人。由於僰族居住在宜於農耕的壩子地區,所以與漢民接觸最多,逐漸融合,後來僰族在史籍中越來越少見,即因已與漢人融合的緣故。所以今川滇地區的漢人血液中攙雜著不少的優秀僰人的成分。
三、濮族
參加過周武王牧野誓師的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族中,以濮族人數最多,而且分佈地域廣闊。因濮族長期處於分散的部落狀態,故有百濮的稱號。濮人建立的濮國原在江、漢一帶,與同屬濮族的楚國為鄰,後遂為楚吞併。史家言及楚國境內的民族時,先稱之為濮,繼稱之為越,即因濮、越同源之故。
濮人因不堪楚國的壓榨,曾多次起義反抗,均無成就,濮人建立的庸國也被楚吞併。戰國時,楚用吳起(前384—前381年),“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因為當時在江東立國的越尚在,故楚國境內原濮人小國都稱百濮,濮人的居地,東連吳、越。公元前334年,楚終於滅了越國。楚國派到夜郎、滇國去的將軍莊蹻,因歸路被秦截斷,他及帶去的將士都留居滇地,與當地各族人民混居。
秦漢三國時,濮人遍及今西南各省區。《華陽國志》卷3《蜀志》言:臨邛縣有布濮水(河名,在今四川邛崍縣西南);“濮(地名,在蜀郡)出好棗”。布濮水流經處和濮都住有濮人。揚雄和左思前後各寫有《蜀都賦》,都提到“百濮”。說明兩漢三國時蜀地濮人甚多。《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言:
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帯�坪鍆豕�允��1嚳⒆簣牛�嫘笄ㄡ悖��芟嘈鄢ぁ�
以上所提到的越,即百越系的濮或僚族。“滇濮”指以滇池為居住中心的滇人,滇人為百濮的一支,滇人的習俗,如喜歡用銅鼓,住“幹欄”等,與濮人相同。句町,也是濮人的一支,主要分佈於今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及廣西西北部一帶。夜郎國的主體民族為僚人,《太平御覽》卷171引唐梁載言《十道志》謂“珍州夜郎郡,古山獠夜郎國之地。”《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言夜郎竹王“有才武,遂雄夷濮。《後漢書》卷86《西南夷列傳》稱夜郎人為“夷獠”,可證夷獠即“夷濮”。《三國志》卷43《張嶷傳》注引《益部耆舊傳》言蜀漢馬忠、張嶷平定南夷劉胄的叛亂後,“牂牁、興古獠種復反”。證明今貴州與雲南東南部有僚人。《華陽國志》卷3《蜀志》言“堂狼縣,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塚”。堂狼縣在今雲南東北部會澤、東川、巧家一帶。漢武帝時,滇王在同姓勞深、靡莫的慫恿下抗拒漢使者吏卒。滇及勞深、靡莫為濮僚族類,則益州郡(蜀漢改建寧郡)固多濮人,故《三國志》卷43《李恢傳》所言蜀漢南中賦稅出自叟濮,自不待言。滇西之永昌郡尤多閩、越、濮、僚族類,僚即駱越,《魏書》卷101《僚傳》談到僚人習俗如住幹蘭、用銅器、能臥水底似以鼻飲水、死者豎棺以葬等多與駱越相同,說明系同一族類。僚人與其人口眾多的同族駱越住地相距極遠,表明越人分佈區異常廣闊,故史書稱之為“百越”。如上所述,濮亦有“百濮”之稱。濮、越實為同一族類。
總之,秦漢三國時,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兩大族系,一是氐羌族系,如昆、叟、青羌、邛、筰等屬之;一為百越族系,如濮、僚、賨(賨族即板楯蠻,漢時很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