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在兩公里開外,我就勒住了馬。
這是什麼東東?
這早已經不是我當年來看到的土坯牆村子了,前方是一道堆砌的石牆!高度達到近4米,儘管長度才500米左右,但那氣勢是驚人的。
這才是真正的原始風味!
走近細看。所有的石塊都未經打磨。全是火爆法燒采地石片和石塊。在太昊城,這樣地結構也有,卻只是用來做地基地,姜由把這項技術移植過來,用來做城牆了。
我轉頭看了看嘿嘿傻笑的姜由,想起了那柄銅斧。
這小子是天生的原始創造者,我不過是後世附體過來的質品罷了。
走進姜氏城中。可以看到多處地城牆還沒有完工,族人還在緊張地搬運石頭,牆厚足有一米左右,工程量還是比較大。城內佈局與大元諸城或太昊城都截然不同,同樣條塊分明,但80%以上都是居住區。各小部族分別佔了一塊地,將本部族的族人和畜欄規劃在一起,基本上是以“小部族私有制”的方式進行管理。
還有20%是廣場和祭祀“建築”。
說是“建築”其實有點名不符實。也就是幾塊巨石堆積在一起,每一塊都在2噸以上。最大地那塊不會小於5噸,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運回城裡的。
最大的那塊石頭上清楚地鏤刻著姜氏的圖騰,讓我看著有些啼笑皆非,主體是一頭牛還是一隻羊我沒有分辨出來,但獸額上卻刻了一隻鳥,好像還是一隻鷹。
這是什麼怪獸?
不過從整體上看,這裡的風格和我的太昊城設計相比,我不得不佩服姜由這個原始設計師,他設計出來地東西要樸實得多了,也更加符合這個時代的特點。
要是拿到後世的建築設計比賽上去,姜由的得分肯定比我的高,評委們對我的設計給出的最大批評意見肯定是:風格跨時代的東西太多,不夠統一協調。
就算是開發考古旅遊資源,這裡也會比挖掘出來的太昊城遊客多。
看到我的讚佩,姜由的一張粗臉沁紅,面有得色,不理木駝的嗤之以鼻和到處挑刺,對自己的設計風格信心滿滿。
接下來的半個月裡,600噸粟米源源不斷運往姜氏城中。前面姜氏在太昊消耗的粟米我直接就忽略掉了。
5月底,遷族的日子到了。
太昊族的族人多半早已經搬進了太昊城去住,神山上和神山腳下,反而是以姜氏族人為主,趁夏季的大雨還沒有到來,姜由祭過了姜氏祖神,帶大隊人馬,放下建設工作全體來到太昊神山。
我和太昊族的長老團站在圖騰壁前的石臺上,看著姜氏族人將所有留在神山下的牲畜趕出畜欄,所有的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