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去。
元方上次跟我到由族來過一次,老馬識途,一路上爭當嚮導,走在族人前面。頗有點耀武揚威地味道。
這一批族人有400多人,基本上都是匠作區的建築匠人或幾個小部族的族人,因為要運輸大量的建築工具、鹽和粟米,我帶上了新做出來的五十多輛青銅牛車。這一次青銅車軸採用的是1比10左右的錫銅比例,雖然比較偏軟,但比純銅錠做出來的車已經有了明顯好得多的韌性,耐磨和耐衝擊能力也比較強。最主要是不容易變形,一路上提心吊膽的打銅匠人們卻實際上沒有費什麼心思。
反而是我沒有見過牛車地長途運輸,對路上可能出什麼問題沒有經驗,一路上饒有興致地注意察看牛車的情況。
據銅匠們說,以前用牛車運東西,最易壞的就是車軸,常常要停下車來敲打車軸,將已經變形的軸承打回原來的形狀。但這一次卻是車輪出的問題最多。
往由族山口去的方向上。有上百公里都是以山地為主,儘管坡度不大,但石頭比較多,不時能聽到車輪“啪”地一聲,匠人們急忙下來看又是哪裡出現了裂口。
但幸好我們帶了大量的“備用車輪”,才不致於讓牛車半途廢掉。
純騎兵的速度與牛車速度不可同日而語。以前只需要三天的路,我們走了十一天才看到山口處的城牆。
在城牆下宿營的時候,我才有時間認真看了一下損壞的車輪。
以前的主要運輸都是在太昊的周圍和石頭城之間進行,上一次到公孫氏的長途運輸我沒有親自參加,所以對車輪損壞的情況沒有深究,現在仔細看了一下。有兩個方面應該可以加以改進。
一是車軸處的緊固方式,以前都是將車輪上的軸套敲打捲起來貼在車輪上,再將車軸上的銅軸敲打捲起來擋住軸套,這樣子車輪就只能作有限地軸向移動。不會掉下來。
但這樣的結構有一個缺點,在這次長途運輸中。一旦木質的車輪出現了問題,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將軸上的銅敲打貼回軸上才能取下車輪。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敲壞。
這東西是採用塑性變形裝配,很難裝拆。
根據後世學過的理論,塑性變形裝配應該儘量少用,特別是對經常拆開的配合部件,更加不能採用。
那應該用什麼方式來約束車輪的軸向竄動呢?
銷!
我想到了這種不需要過高加工要求的固定件,銷連線也是後世在機械中常用的一種聯連方式。
只要在車軸上鑿一個通孔,再做一個帶錐度的銷就行了,這一點土魯他們完全做得到,現在土魯他們已經可以很熟練地使用弓弦工具在木材上鑽圓孔了,有了較硬的青銅以後,在軟青銅上鑽孔也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還沒有試過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實心輪的強度問題,採用榫聯連的圓木板在強衝擊下極易散開,動輒變成幾塊方板,讓途中的木匠們一直得不到好覺睡,白天忙於趕路,晚上則忙於修車輪。
以前沒有釘子,只能採用這種聯連方式,現在就不一樣了,可以考慮採用青銅板材加固車輪,只要在青銅板上鑽幾個孔,將硬功夫銅釘釘進去,裡外兩面交叉釘上青銅條,應該可以極大地加強車輪的強度。
有了這兩個改進,太昊青銅車相信很快會跑遍大河兩岸。
但就算在現有的條件下,按這一路上的損傷比例,青銅車也比原來的黃銅車耐用三到五倍!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不可挽回的損壞。
過關以後除了開始一天的下坡,後面基本上是平地,但這裡的海拔應該高於太昊城東邊的草原,再過五天,終於到了我所選定的城址。
我選擇這裡是因為距離其他由族各部位置比較居中。
這裡原來是由族的一部所建村子,也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個。戰前大約有900多人口,戰後舉村遷走了。村子裡廢棄的草屋還留存有200餘間,其他的都已經被損壞了。村子外面的籬笆牆破壞了多處。村子外的黍地有近3000畝,但田地也顯得一片狼藉,看來姜由當初在這個村子的行動並不很順利。
不過這個村子現在並不蕭條,而是人喊馬嘶,一派熱鬧景象!
第一百七十八章 … 苗族誕生
村子裡前期趕到的騎兵們早在七天以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對籬笆牆的修補,現在村子裡的人口竟有1000多人,除了太昊的騎兵100多人以外,都是從各村趕過來參加築城工作的由族人。村子不僅恢復了元氣,連草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