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位置上看,這裡是全城的最高處,不用說,應該是以後公孫氏宗廟所在的地方了。
落座以後,公孫幹不再是剛才一副喜形於色的樣子,代以愁雲滿布。這時才表達出他的憂心。
“太昊族長雖然急人之難,願為公孫氏分憂,但大河天險,雨季更是水溢山川。千里為澤,若沿大河過來,一路所經部族眾多,如何渡過大河,又如何應付途中的部族呢?”
不愧是公孫氏族長,所慮深遠,但這卻難不倒太昊族人。我只是感到奇怪——公孫幹好像不知道大河的具體流經線路。至少是不知道全貌!對了,當年他們先是在冬季涉河東進,再經多年發展,後從姜氏由族學會農業,種黍於斟戈氏現在所居的大山,在姜氏內爭中捲入,又被炎族所逐,再涉河往南。一直以來。都沒有經過姜氏地域向南前進過。當然遠不如姜氏控制大河兩岸所獲得地大河知識多。
“這就不勞公孫族長費心了,太昊族自會將鹽送到公孫族!”我慨然表態。
公孫幹幾乎落淚,躬身作禮,我連忙扶起。
數日後。我帶太昊騎兵踏上歸途,此時已經12月中旬,但河中竟沒有一塊浮冰,比大河的水還要暖一些,河邊水草仍頗茂盛,不見枯黃一片的景色。看來公孫氏的先祖果然選了一個福地生息繁衍。
根據我們兩涉大河地線路計算了一番,這一次我沒有再向東往斟戈氏方向返回,而是按呂風的經驗,沿公孫氏所在的這條支流向東南方向前進,不數天果然到達兩條支流相匯處,這裡距離大河已經不遠,策馬站在河邊,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 近百年來廝殺不休的兩族,果然是同飲一河水的鄰族。
只是不知道他們的先祖是否有什麼淵源,說不定也是同一先祖的後裔呢。
兄弟相殘在後世見得多了,這個世紀不是也還有炎族和由族地族內相爭麼?
感慨一番,我們沿另一支流溯流向上,再向姜氏的牛神山奔去。
“我要撕碎了他!”
姜由的咆哮聲在百米之外就已經清晰可聞。帳篷外空無一人,所有的族人——除了在大帳內戰戰兢兢的長老們——全都躲得遠遠的,不願在這個時候招惹族長。
離開兩河匯流處,我們又長途跋涉了兩天,人困馬乏之後,本想在牛神山下得到必要的補給和充足的休息,再建立姜氏與公孫氏地聯絡,為將來建立我地“鹽路”打下基礎。
誰知才到姜氏築城的工地外,就聽到了姜由的怒吼。
施工的族人都在遠處忙乎,沒有肯靠近大帳。
我感到覺了事情地不平常,讓木駝帶其他騎兵原地休息,我單獨趕往姜由的大帳。見到我出現在門口,帳內的長老們面面相覷,略現喜色。
姜由揮揮手,所有的長老如蒙大赦,魚貫而出——姜由的這個族長當得有點與眾不同,長老們眼下在他面前如對神祗,不敢多發一言。
“兄長教我——這件事我該如何處置!”姜由的聲音憤懣中滿是痛楚。
原來自我走後,近千姜氏戰士(裡面也有部分黎族戰士)和驪山族戰士一同往南方增援驪山族人,其中有幾位黎族戰士還是石頭城內的小部族族長,姜由本著“攻心為上”之意,打算讓這幾位族長起來關鍵作用,儘可能與原由族的部族間達成和解,從而避免姜氏族人流太多的血。
誰知這一次面對的敵人有點複雜,少量是從石頭城中遷出的7個小族戰士,大部分敵人還是原來從由族祖地被驅離家園的由族人,這些由族人代代相傳,對炎族和其他曾相助炎族驅逐由族的姜氏部族恨之入骨。
經過多年與炎族人作戰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這些由族人深知,每次只要將戰鬥引入到森林中,炎族就不再佔有優勢,由族戰士在叢林中的戰鬥也不弱於炎族人。所以有十數支由族人最後選擇了入林逃避,並讓炎族對這些有由族人的叢林敬而遠之。
這一次從石頭城出走的黎族人為由族部落帶去了弓箭,讓由族人相信,可以大舉反擊炎族人的時機到了,說不定經過戰鬥,牛神山將落入由族手中!
攻打驪山族,只是一系列戰鬥的開端!
第一百五十六章 … 老計新招
上,姜氏戰士趕赴驪山族途中,竟與由族戰士不期而遇,雙方不經任何溝通就混戰一團,而且由族戰士明顯是有備而來,戰鬥中竟喊出了“抓住姜由!”,從人數上也要多於姜氏的戰士。
居然被伏擊了!
這是姜由所沒能料到的。
由族戰士只是派遣出少量戰士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