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快來嘗一嘗!粟米飯、羊肉湯啊!”
“剛蒸熟的野雞了,整支的鹿腿要不要了啊!”
“新烤的羊肉了!您聞一聞多香啊!”
最早響起來的是這些“早餐”的叫賣聲,剛從帳篷裡鑽出來睡眼腥松的各族人都被這些美食吸引住了。
貿易城內的“常住居民”們經過長時間的貿易薰陶,早已經在馬齊的默許下,學會了用自己的廚藝換取私有物資,貿易城倉庫裡的那些糧食是公有的,但並不排斥私人在家裡屯積一點糧食和陶器。
那些家裡有人在匠作區當學徒的族人,常能以比別人低得多的價格,從匠作區換得獵美的陶器,也有的不是用來滿足生活所需,而是用來向其他部族交換物資,以改善自己的生活。
從這些參加貿易的家庭情況看,貿易城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貧富分化。
但最差的家庭都享有高規格的“低保”——參加貿易城的物資分配,不會有溫飽方面的擔心,同時還享受對族人絕對免費的教育和醫療。
所以作為一名貿易城居民是比較幸福的,只是人心不足,有人想“先富起來”而已。
貿易城原來就是從“地攤交易”時代發的家,用大量的陶器交換成批的牲畜,從而積累了足夠的家底,建設起了規模龐大地建築。自然能認識到貿易地好處。
現在匠作區必須無償地向城主和宗廟提供一定的產出。以前上交地是陶器或其他產品,現在則上交粟米替代。
由於匠作區的相對私有化。城主和長老在收取了匠作區的粟米後,就不得再向匠作區強索產品,而只能以粟米去交換了,只是在同等條件下,城主、長老和宗廟有優先權而已。
沒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居民區族人,在以前大量各族貿易代表前來所產生的住宿、飲食等需求中發現了商機。剛開始是客人得到了免費供應(食堂是不向外族開放的,只有族人家裡可以向外族提供餐飲),以少量地禮品或商品作為報答,後來就形成了相對公開的標準價格。
在昨天到今天的貿易中。我發現有一樣東西已經逐漸成為這個階段的“貨幣”——或者正確地說法應該叫“通貨”:粟米!
粟米有其明確地使用價值。在食用上可輕易的換算成各部族均有的牛羊的重量和只數,相對於牛羊而言,也便於儲存和運輸。具有通貨的基本特徵。只是比不上後世的貨幣而已了,但再過一段時間,等貿易的量再大,我地銅幣應該就可以問世了吧。到那時,貿易的質量還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提高。
上午8、9點的時候,貿易進入了高潮,這時已經可以看出,廟前的廣場才是真正的貿易核心區域。
8萬多平米的廣場被帳篷、小攤和牲畜以及流動的人群擠得滿滿,貿易城中的族人基本都來參與了趕集。有的是在實實在在參加交易活動,多數恐怕只是來看看稀奇和熱鬧。
馬齊的工作量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數百名“步兵”在城中幹道進入廣場的口子上開始守衛,所有參加貿易的部族都不得攜帶武器進入廟前廣場,武器交易只能侷限在匠作區的武器作坊前進行。
廣場上的攤位也被明確地劃分為20多排,所有的攤位都位於這20多條直線上,每兩條直線之間相距10米以上,又好看又便於管理。
不斷有步兵小隊以20人左右的小分隊形式列成直線在廣場上巡邏。
最為特別的地方,是在宗廟門前,步兵們圍起了近500平米的一個圈子,裡面坐著大長老為首的十餘名貿易城長老。
馬齊沒有陪我,而是騎馬在匠作區和廣場間往返奔跑,維持交易秩序。
“快來看了,這麼大張的豹皮,你們見都沒有見過!只要兩隻牛就換了啊!”
“您看看這小羔子,多機靈!小腿多壯!來跳一個!您看哪——就兩袋粟米,給您了!”
“最好的粟米了,快看看,比貿易城的粟米還大粒了!咱們山上產的粟米最香了!”
有這麼大聲吆喝的,也有默不作聲,悄悄坐在攤位上的,攤主的銷售風格各不相同。我沒有騎馬,漫步在各種攤位間,跟那些牽著牛羊四處尋找交換目標的族人一起,在廣場上漫無目的遊逛。
看到紅紅火火的交易場面,我不禁有些失笑——真要碰上想買的東西,我還的確沒有拿得出手用來交換的產品。
宗廟外還有一個特殊的交易地點,上百步兵參加了貿易——貿易城的粟米交易“官方攤位”,屬於宗廟和城主所有的“公倉”糧食,在這裡向各族交換貿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