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謝衣一向沉穩的手不慎失了分寸,一夜之間耗去大半罐石蠟,而那枚細細的腳環,卻終是沒能褪下來。
【終章】
許多年後,某個南方小島上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婦人,不久前匆匆出了一趟遠門。她雖是空手而去,回程時卻帶了浩浩蕩蕩數十隻箱子,若有旁人問起,只道是一位遠居長安的兄長贈與她的。
這名老婦人姓謝,閨名欣兒,雖已離開長安多年,如今仍然有許多人記得,她正是當朝第一偃師樂無異的師妹。
十五歲出師後,她離開故鄉龍兵嶼前往長安,隨同天工坊官員周遊全國,維護樂無異留於各地的偃甲,而當樂無異與謝衣相繼抵達長安後不久,她便被宣和帝召回,原來,樂無異與謝衣即將啟程離開長安,而她將接手樂無異原先在天工坊中的任職。
那二人臨行之際,樂無異向她解釋道,他與謝衣畢生所求,俱是窮盡偃術之途以護天下蒼生,往後他將跟隨謝衣遊歷四方,只是忠孝難以兩全,他憂心年邁雙親與稚齡小妹,便請她得空之時,代為照拂一二。
待二人離開後,謝欣兒在天工坊的牆上掛了一張碩大的地圖,又在地圖上將他們所經之路逐一標記。雖然之後的幾十年中她鮮少再有機會與二人相見,音訊往來並不曾中斷。師徒二人每新至一地,必會小住一段時日考察當地氣候風貌,再將精心設計的圖紙用偃甲鳥寄至她手中,以供天工坊參詳擇選。隨圖紙一同寄至的往往還有給謝欣兒的小禮物,或是難得一見的偃甲材料,或是趣味橫生的地方風物誌。不過,她最喜歡的小禮物,仍是栩栩如生的偃甲小動物,因為那些小動物均為謝衣或樂無異親手製作。若是二人合作之物,兩枚小紋章就會同時繪於偃甲某處不起眼的角落裡。
宣和帝退位的次年,已過不惑的謝欣兒從天工坊取下那張畫滿標記的地圖,帶著自己的家人回到龍兵嶼的謝氏老宅。她想起那二人不曾提過收徒之事,於是挑了幾個資質品德俱佳的孩童作了徒弟,傳承師門技藝。
前些時日,她忽然接到樂無異的傳信,道他已迴轉長安,有一些物什欲交予她,盼其速去。待她匆匆趕至,卻得知樂無異已於數日前不告而別,僅留下書信一封,告知家人無須惦念,亦勿要找尋。
她被一位說話有些結巴的老僕帶至後院,見院中整齊地堆著幾十箱木箱,據說是樂無異臨走前就封存好的。
據樂無異留給她的信中寫道,箱中物什是謝衣與他多年收藏的偃術法術典籍,既然師門後繼有人,便交予她傳於子弟,又解釋道,數月前因若干變故,他與謝衣不得不暫時分別,幸而先前已約定再會之地,只是路途遙遠,眼下諸事既已辦妥,便決定及早啟程,以免令謝衣久候。
相較多年之前的隨性潦草,紙上的字跡已變得工整端方,頗有幾分其師的君子之風,只是中間有幾字又被重複描寫過,似是運筆時指尖微顫,難以一揮而就。
謝欣兒心道,樂無異雖未明言,只是如今已近耄耋,又留書家人勿尋其蹤跡,那所謂路途遙遠的再會之地,只怕應是……
柔軟的春風拂過長安某處街角的桃花,攜來幾枚粉色的花瓣和一段多年之前的模糊記憶,輕盈地落在那片被淚水暈染開的墨跡旁。謝欣兒輕輕拭去沾在紙上的水跡,將信紙連同花瓣一同小心翼翼裝進信封,靜靜地聆聽著牆外孩童的嬉笑聲,獨自在院中站了良久……
回到龍兵嶼後,她仔細清點了那些箱中的物什,卻並未找到仙居圖,也沒有發現那幾卷少時拓寫過的偃術卷軸,倒是發現了只木箱,內裡是一隻略超手掌長寬的筒形偃甲。那偃甲的頂部鏤空,底部繪有謝衣紋章,灌入靈力之後,圓筒內部就會出現半透明的光柱,一幅一幅的畫面便如走馬燈似的相繼出現在光柱之上——原來,這是一隻用於保留景物用的偃甲。
她揉了揉有些昏花的雙眼,目不轉睛地瞧著這些緩慢轉過的畫面。開頭的若干幅畫面有些模糊,只能依稀辨別出是一些風景,也許是時間過去太久,儲存畫面的靈力開始逸散的緣故。之後的畫面就清晰了許多,還出現了許多她熟悉的身影。
樂無異的是最多的,其後又陸陸續續出現了謝衣的。一幅幅的畫面在謝欣兒的眼前徐徐轉過,二人的風華也隨之一點一點逝去,然而在歲月的打磨下,神情中的某些東西卻愈發刻骨銘心。
除那二人之外,她還見到了宣和帝。自宣和帝退位,她甚少聽聞有關宣和帝的音訊,而據坊間相傳,只道先帝雲遊四方去了。畫面中的宣和帝身著尋常百姓服飾,兩鬢漸已斑白,身邊站著一位笑容明麗的綠衣少女。她從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