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3/4頁)
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裡,常有一個絕望的破產的好父親,為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偽造成意外死亡的樣子,其實是自殺,為了獲得保險公司的大額賠款,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和老婆好好活下去。但是,富士康的自殺員工,有幾個是如此情況的?!他們都有先生或太太或孩子嗎?不,我們認為沒有!在第10跳的時候,富士康還出臺了一個解釋。艾西記不清楚了,好像是自殺者欠了債什麼的?這說法是真是假,艾西無從考證,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12跳裡,總不能都是欠債的人吧?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富士康的連環自殺,是一種已經公開化的,甚至社會習得性的,因絕望而導致的是失範性自殺!
艾西認為,唯獨搞清楚這個結論,才有可能去探討和改革,以使得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頻繁的自殺現象,得以控制。
越來越多,這很好理解,有一就有二,現在有了十二。越來越頻繁,更是值得注意,否則,接二連三的跳樓,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
因此,艾西不妨給富士康的高層們,上一課。反正他們也看不到!
自殺是有特徵的,專業稱為6個維度:境遇、意動、情感、認知、人際關係和連續性。
境遇特徵:(1)自殺常見的刺激,源於不能忍受的心裡痛苦;
(2)自殺常見的刺激時心理需求遇到挫折;
意動特徵:(1)通常自殺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通常自殺的目的是為了中斷意識;
情感特徵:(1)自殺常見的情感是絕望無助;
(2)對自殺的內在態度通常是矛盾的;
認知特徵:通常對自殺的認知態度是被壓縮過的;
人際關係特徵:(1)自殺的人際關係特徵是想要與別人交流;
(2)自殺的通常行動是尋找出路;
連續性特徵:通常自殺的連續性特徵是終生需要應對的模式。
這些特徵告訴我們,其實個體自殺是可以被感知到的。當然,也不意味著所有的自殺都是類似的。所以我們用“通常”這個詞彙。現在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的十二連跳,必然有其共性。並且,還有一件重要的因素。注意看意動特徵的第一跳,自殺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前人們連續跳的行為,實際上,已經對後人造成了影響:“勇敢那一跳”,問題就會得以解決!
因此,在富士康想與員工溝通解決問題之前,第N跳,永遠不會太遠!
寫在“杜拉拉”之前——“升職”之前,我們得先說說入職(1)
開始正文之前,首先讓我們來幾個問題。
問題A:這篇東西是幹啥用的?
回答:正如導言裡所提到的。你想在職場裡廝殺,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你首先得混入職場。如今就業壓力很大,別說大學生想就業,就連有經驗的工作者順利跳槽都是件難事。你可能很有腦子,有思想,有經驗,有動力。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合理的應聘和麵試,不懂得正確的表現自己。那麼你所有的內在,最終只能爛在肚子裡,化成一灘可悲的膿水。於是,在職場鬥爭之前,我們先得看看如何應聘,以贏得你想要的那份工作。
問題B:艾西你只是個作家,作家就是“坐家”嗎!你憑什麼指導大家關於應聘的對策?
回答:這問題相當精準!估計不少朋友的心中都有這類疑問。的確,艾西只是個作家,不過作家也有作家的困惑。現在中國一年向圖書市場投放多少本新書?這個數字艾西沒有統計過!不過確實很多,不管精品還是垃圾,總數絕對不少。這樣如火如荼的龐大出版行業內,有著它獨特的問題。時下,是個人就能出書,不少人削尖了腦袋想要出書。如此眾多的作者中,你憑什麼得到出版社的青睞呢?
的確,有人會說,憑藉作者的實力。作者的實力——也就是作品,的確是衡量作者好壞的指標。不過,大家難道沒有花冤錢買垃圾書的經驗嗎?實際上,一部作品的好壞,是作者直接對讀者負責的,而不是對出版社。一個作者,如果不懂得成功的經營自己,那麼最終好的作品,也只能爛在電腦裡。艾西並非多麼火爆的作者,但他畢竟出了7本書,且得到了出版社的尊重。這和他遊走於出版社之間的成功策略,不無關係。這其實和應聘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合理的表現自己的策略,艾西出不了書,您也找不到好工作?
問題C:艾西說得有一定道理,但是,艾西上過班嗎?畢竟上班和寫作是不同性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