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5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7
10.6
總計
合計
1412.6 449.3 285.0 2146.9 628.8 147.7 86.0 862.5
1771.4 497.4 376.7 2645.4 783.2 163.1 129.5 1075.8
頁,它結合了汪馥蓀的估計:《戰前中國工業生產中外廠生產的比重問題》,《中央銀行月報》,2。3(1947
年 3 月),第 1—19 頁。
*100 名工人以下
資料來源:劉大中和葉孔嘉:《中國大陸的經濟》,第 142—143、426
—428 頁。
劉大中和葉孔嘉在表 4 中對劉大鈞的調查作了進一步修訂,它列出 1933
年中國現代工業部門幾個分支的總產值和工人數目。在中國本土和滿洲的運
用機械動力從事製造業的企業,不計每家企業的工人數目,在 1933 年創總產
值 2645400000 元,僱用工人共 1075800 名。與劉大鈞和巫寶三對照,劉大中、
葉孔嘉的估計儘管不包括公用事業,但總數實際上較高。產生這個結果的部
分原因是他們對工廠下的定義較為寬泛,對滿洲有更多的報道,以及他們利
用資料,而不像劉大鈞那樣為棉紗、棉布、水泥、生鐵和鋼鐵的資料作調查。
對於 1949 年之前剩下的年份,得不到可以精確地比較的資料,特別是沒
有關於總產值的資料。國民政府經濟部在 1937 年報告,當年有 3935 家工廠
(不包括礦場,但包括公用事業和兵工廠)根據工廠法在該部註冊。它們僱
用工人 457063 名,有創業資本共計 377938000 元。①在 3935 家工廠中,有
1235 家(30%)設在上海,2063 家(52%)設在沿海省份,637 家(17%)
設在內地。紡織和食品業佔註冊工廠總資本的 55%。不清楚在 1933—1936
年間,世界性的蕭條在什麼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相當大的戰爭破壞、生產下
降,以及 1937 年後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天津、武漢這樣一些製造業中心新
投資不景氣,這些情況從地方的和部分定性的證據中可以推知。同樣,對國
民政府努力在後方發展一個製造基地——主要是與戰爭有關的工業——有廣
泛但不完全的報道。
1938—1940 年期間,448 家“工廠”和 12182 名“技術人員”和撤退的
國民政府與軍隊一起搬遷到內地的四川、湖南、廣西和陝西。1943 年初,重
慶的經濟部發表了一份工業報告,雖然缺少產量數字,但對中國未被佔領地
區戰時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情況。
國民黨統治區若干種工業產品、電力
和煤的相對產量,1933、1938—1946(1933=100)
表 5
①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4,第 92 頁。
煤
1933
100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47 55 57 60 63 66 55 52 182
鐵
銅
電力
水泥
鹼
硫酸
鹽酸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53
3
14
5
1
3
8
182
4
17
11
1
2
6
130
5
21
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