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夜裡,不知道是什麼人在操場的旗杆上升起了幾隻美式步兵靴,還在牆上張貼了兩幅標語,一條寫著:“我是中國人,不穿美國衣”,另一條是“驅逐出賣207師的羅又倫,恭迎方先覺師長回滇重掌舊部!”
——嗨!這不是瞎折騰麼。
折騰到最後,羅又倫沒有被驅逐,輜汽大隊的學生兵終於還是去了印度。但上級同時又補充了一個政策,規定被徵調到遠征軍的青年軍的官兵還可以繼續享受青年軍的各種優惠待遇,這才算是平息了各方面的怨氣。
因此,在國軍之中,真正能夠被稱做“青年遠征軍”的只有207師。這支青年軍性質的部隊沒有被撤消,而是被編入新六軍,成為了遠征軍的一部分。抗戰勝利後,207師被杜聿明帶到東北,是青年軍中最先投入內戰的部隊,後來,這支國軍“王牌主力”在遼瀋戰役中被解放軍四野全殲……
當然,這一切和蔡智誠並沒有多大關係。
因為,他這時已經離開207師,參加傘兵部隊去了。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六軍”。這是1946年流傳在東北地區的一段民謠,意思是誇獎新六軍的服裝好看模樣帥、文武雙全素質高——說實話,新六軍打仗的水平暫且不論,僅從外表上看,確實比“土八路”東北聯軍漂亮得太多。在當時,瀋陽街頭身穿美式軍服、挎著女學生逛馬路的“抗日功臣”,有許多就是45年初在雲南“罷課鬧事”的青年軍學生。
大家都知道,新六軍號稱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實,“五大主力”時期的新六軍,下轄的應該是新22師、14師(黃仁宇先生曾經在這個師當過排長)和207師,這三個師合在一起,實力的確十分強大,解放軍還真的沒有在他們手裡佔到過什麼便宜。可後來,14師調出去組建了新3軍,207師分出去擴充了第6軍,只剩下一個新22師支撐門面,新六軍再自稱是“五大主力”就有些勉強了。
遼瀋戰役的時候,207師是個“加強師”,下轄三個旅,每個旅三個團,實際相當於一個軍。3旅(許萬壽旅)編入了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主攻黑山、大虎山的就是這夥人),該旅最終在胡家窩棚附近被殲滅;1旅和2旅留守瀋陽和撫順一帶,在戰役末期,這兩個旅是“守備兵團”中唯一進行過頑固抵抗的部隊——說起來,207師也算是對得起老蔣和小蔣的一番栽培——因此,蔣委員長後來在臺灣又重新組建了“青年軍207師”,當然,這已經和抗戰期間投身行伍的那幫青年學生沒有多大關係了。
每當想到這支部隊的結局,蔡智誠總是很慶幸自己及時地離開了207師——要不然,他肯定就和訓練營裡的許多同伴一樣,將自己年青的生命徒勞無益地葬送在東北的黑土地上了。
1945年春節過後,蔡智誠在207師炮兵營的公告牆上看見了“第五集團軍”的招兵通告——招募單位是“陸軍突擊總隊”,招收物件是“具備初中以上學歷”的步、炮兵種計程車兵——當時,誰也弄不清這“突擊總隊”是幹什麼的。不過,通告上有個比較吸引人的條件是“薪餉從優”。
這個告示並沒有引起蔡智誠的注意。在那個時候,軍營內外經常可以見到這樣那樣的招募廣告,有“軍統”的、“三青團”的、甚至“別動軍”的。昆明是個學校雲集的地方,這些廣告上也常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學歷要求,蔡智誠最初還以為這個“突擊總隊”也是個什麼“別動軍”之類的組織,所以就沒太在意——他對當特務、打游擊不感興趣。
那段時間,蔡智誠經常到炮兵營去。207師戰防炮營與機炮訓練大隊共用一個操場,學兵們上課的時候使用炮兵營的裝備,下課以後如果希望“加練”,炮兵營可以提供“教具”,但陪練人員則要靠自己解決。一門戰防炮需要三個人才能操縱,因此,蔡智誠總是去找潘崇德想辦法。
潘崇德是戰防炮營的通訊兵,雲南本地人,家境比較貧寒。他參軍入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那時候,當兵的月餉比一般店員夥計的收入要高得多,只要部隊不欠餉、自己又不怕死,用賣命錢來貼補家用也是窮人的一條活路。小潘個子不高、頭腦靈活,每當蔡智誠需要“陪練員”,他總能拉幾個人來幫忙。當然,人家也不能白乾,需要付一點酬勞,或者給包香菸、或者給點錢——這是他們撈外快的一種方法。
春節過後沒多久,潘崇德就跑去參加“突擊總隊”了。這很好理解,因為那裡的“薪餉從優”,對小潘這樣計程車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月底的一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