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門禁之內的螢幕空間,這就是美國線上在同未來的商業租戶進行談判時強調得最為充分的事實。
美國線上被公認為線上資訊的守門人,而它守護的地方正是其會員認為最方便進入的通道。它的園內面積有限,只不過是Web網路面積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點似乎並沒有使它的會員感到困擾。前微軟經理、現谷歌經理維克·剛鐸(Vic Gundotra)曾就視窗系統應用於美國線上發表過一段評論:“在微軟,我們的觀點是,如果圍牆花園足夠大,那麼它與完全開放的場所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當美國線上的客戶尋求比撥號服務更快的網際網路服務並紛紛轉向電纜或DSL寬頻服務時,他們也開始看到了美國線上的資訊服務的侷限###,2001年之後,美國線上的會員人數開始減少,在美國,其會員人數從2800萬人下降到了2007年底的930萬人。在失去會員的過程中,美國線上的管理層認識到,它高築的圍牆使它未能完成從依靠訂戶收入向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的機制轉換。2005年,廣告銷售經理麥克爾·凱利(Michael Kelly)被指定負責美國線上的全部網路資產,他抱怨道:“我的最大問題就是圍牆花園。世界上的人看不見我們每天製造的好東西。”2005年下半年,美國線上終於開始向外部世界移動,它宣佈與谷歌結成戰略伙伴。翌年,美國線上終於推倒了自己花園的圍牆。
美國線上封閉網路的開放似乎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殘存的封閉花園的一些小堡壘還在為訂戶提供來源單一的資訊內容,並且這些資訊隨處可見,但它們也相繼承認以廣告為基礎的向所有訪問者開放的商務模式具有更大的吸力。《紐約時報》的網站進行過為期一年的“付費圍牆”試驗,它把這些“圍牆”砌在專欄作家的周圍,但到2007年,這些圍牆就全部拆除了。《華爾街日報》的網站是最後一個有哨兵把守的、只有訂戶才能進入的大型村落。
與此同時,開放式網路模式似乎已取得了圓滿成功,但Facebook宣稱,它這個封閉模式的網站仍舊執行正常——的確非常正常。2007年,它已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社交網站,10月份的會員人數已超過4200萬,只有Myspace比它更大,在2006年就有了1億以上的活躍使用者,曾一度引起轟動。當Facebook的會員登入系統時,他們的線上交流和活動是與外界隔開的。在Facebook註冊的會員越多,他們在這個安逸卻封閉的範圍裡停留的時間也就越多;由於谷歌“蜘蛛”只能在公開網站裡搜尋資訊,無法接觸到他們,所以它的資訊庫中供人們檢索的資訊的積累也就越慢。
開放與封閉(6)
谷歌沒有對2007年年初Facebook會員人數的陡然增長做出反應。谷歌自己的社交網路Orkut (這個名稱來自谷歌一名工程師的名字Orkut Büyükk·kten)也一直停留在谷歌的核心服務和重點業務之外。這個網站開辦於2004年1月,經過口口相傳式的宣傳與推廣,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它在巴西和印度受到了普遍的歡迎,但在美國還不行。谷歌也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它。但是,2007年5月Facebook的迅速壯大使谷歌感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幾乎是一夜之間,Facebook就變成了能與開放網站叫板的有自給自足能力的網站,它所做的只不過是委託外部的軟體研發機構製造可以在Facebook系統中執行的應用軟體,並以靈活的回報策略使軟體提供商得到滿足:他們將應用軟體所帶來的廣告收益全數分給軟體公司。這些公司迅速接受了這項饋贈。
只不過一眨眼功夫,Facebook就變成了一個微型的Web宇宙——躲在高牆之後,與谷歌不相往來。隨著Facebook在外來軟體的裝備下日益完善,它的會員就更沒有要離開這個網站的理由了。這種發展態勢使人們又重新相信這句話:“如果圍牆花園足夠大,那它與開放世界就無任何區別。”
在谷歌眼裡,Facebook所創造的欣欣向榮的封閉世界比MySpace的成長更加令人焦慮:後者的圍牆還有些洞眼,可容谷歌的“蜘蛛”進入。谷歌曾與MySpace的母公司福克斯互動媒體(Fox Interactive Media)簽署過一個獨家廣告代理協議,所以MySpace的成長對谷歌來說也是有益處的。但Facebook卻沒有同任何搜尋引擎簽署類似的廣告合同,與此同時,在其成長過程中也未曾建立起任何廣告系統。在它的對手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