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間,還隔著一個古典音樂時期,雖然只有一百年左右,但這正是歐洲文化日新月異的發展時期,以肖邦、李斯特為首的鋼琴家將作品的技巧、織體、和聲等都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此時的肖邦卻仍偏愛巴赫的作品,顯然他需要練習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哲理性的樂思,使自己雖然身處繁華的巴黎,而心能夠遠離喧鬧和浮華,從而進入他所追求的至高至上的純樸境界。巴赫的作品正是使他獲得精神上的支援,達到這一境界的絕好途徑。
巴赫的創新精神同樣令人崇敬,他被稱為歐洲“音樂之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創作了48首《平均律鋼琴曲集》。雖然在他之前,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就已確立,但因為他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才使這套理論得以推廣流行,為後世的音樂家們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巴赫還把賦格這種高難度的復調音樂發展到了巔峰,如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既有統一的整體結構,又有豐富的對比和變化;既對稱均衡,又富有流動感;既壯觀又華美。古典樂派的大師莫扎特和貝多芬無論在音樂的精神和氣質上,還是在音樂的邏輯和手法上,都直接繼承併發揚了巴赫的成就;而浪漫派作曲家舒曼、門德爾松、肖邦……直至20世紀中的各流派的作曲大師,像肖斯塔科維奇等,也都學習和發揚了巴赫的創作手法,從他的作品中汲取創作靈感。因此,巴赫就像樂海中的燈塔,指引著近代音樂發展的航向。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小時候,我曾看過一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外國電影,別的內容已記不清了,但有一個場景記憶猶新:一個軍官走進一間凌亂的大客廳,在一架三角鋼琴前坐下,彈奏了一首鋼琴曲,那首樂曲深深地打動了我,它的旋律是那麼優美,節奏是那麼鮮活,技巧又是那麼華麗……我很快弄清楚了這首曲子就是肖邦著名的#c小調圓舞曲(作品64之二)。可惜我當時的技術根本彈奏不了,但出於對這首曲子的痴迷,我還是想方設法找來譜子,不厭其煩地對照著聽快轉唱片,同時它也促使我去加倍努力練習技術,以便能早日彈奏它。
雖然在此之前,並沒有人跟我講起肖邦,可能年紀小還不到彈肖邦的程度。但在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觀摩演奏會上,鋼琴系學長們的演奏,最能打動我、使我著迷的就是肖邦的作品。無論是哪種體裁的作品:夜曲、瑪祖卡、波蘭舞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只要是他的作品我都喜歡。可以說,肖邦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品,這源於他是一個唯美主義者,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不允許任何一點粗糙和空洞部分的存在。對待創作的態度,肖邦可以說是最嚴肅認真、甚至有些苛刻的作曲家之一。法國女作家、曾與肖邦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小說家喬治·桑(1804……1876)這樣描寫肖邦:“他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他哭泣、踱步,折斷鵝毛筆。一個小節的音符他需要重複和改變上百次,寫了塗、塗了又寫。第二天再重新開始,細心而又不斷失望地堅持著不懈的努力。有一次,他花了6個星期竟只寫出了一頁曲譜。改來改去,最後還原成了作品初稿的模樣。”
肖邦作品有個突出的特點,表面看起來很超前,是典型的浪漫派,但實際上創作手法又是最典型的古典派,而他的音樂靈魂完全植根於波蘭民間音樂的土壤中。作品的節奏重音不斷轉移的瑪祖卡舞曲;有強烈戲劇效果的波蘭舞曲;有切分音節奏鮮明、獨舞與群舞不斷轉換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這些作品充滿了波蘭民族音樂在速度上的自由變化——即所謂的“彈性速度”(Robato),這正是學生演奏肖邦樂曲時,指導教師都會一再強調的肖邦風格。
有些音樂家和評論家批評肖邦音樂中有“病態憂傷”,覺得這是他的缺欠和不足,而我倒認為他的“憂傷”像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一樣,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且那種美入骨髓的傷感和憂鬱,也確有他的原因:肖邦生來體質孱弱,性格敏感而脆弱,他內心善良而淳樸,自律性很強,對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儘管在巴黎上層的藝術圈子裡,他的超人天賦得到貴族們的賞識,但貴族音樂沙龍中的浮華與淺薄,與肖邦心目中對音樂的理解格格不入,令他備感孤獨和鬱悶;內向、自斂的性格,使他由於感情生活不順利所帶來的壓抑更加沉重;以及他的思鄉情節……這—切積壓在心中的哀怨惟有透過鋼琴來傾訴、來排遣,於是,才有那麼多美得令人心醉、帶著深情和憂鬱的旋律,從他的內心深處流淌出來。一位給臨終的肖邦畫素描的畫家形容說:“肖邦像淚珠一樣純潔。”
書 包 網 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