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寶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宗絕不會寬容到那等地步,嶺南當時還是一個蠻荒之地,和今天撒哈拉、塔克拉瑪干沙漠一樣,屬於天然墓地。哲宗把這些元祐大臣流放到嶺南,實際就是宣告他們政治生命的結束。
事情到此該畫上句號了吧?
不,事還沒完,到了紹聖四年(1097年),哲宗又開始有新的舉措了。這一次發展到連死了的人也不放過,先後追貶和削奪了司馬光和呂公著等人的恩封,他們的後人也給貶了。
最後的結局是,朝廷上所有的元祐大臣均被貶到嶺南團聚去了。
這就是皇權的威力,皇帝的厲害!
不服不行!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涉世(1)
小小讀書郎
時間總是不經混,剛才還是嗷嗷待哺的娃娃,轉眼間就變成了翻牆上樹的淘小子。
該給小三兒找個地方讀書了。秦敏學夫婦盤算著。
讀書?那時候讀個書,不像現在這麼簡單,年齡一到,拿個戶口簿,便能就近報名上學。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不是什麼都能讀得起的。富貴人家的孩子讀書,通常是高薪請個名師到家裡開小灶;中等人家的孩子讀書,那得湊份子,幾家合請一個老師;至於窮人家的孩子,多半是沒得讀的。
秦敏學雖然在古縣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畢竟不是“一把手”,說話辦事,力度有限。孩子上學的事,也不那麼順暢。
秦夫人王氏有個哥哥叫王本,在祁門縣當知縣,因為是“一把手”,有實權,所以在祁門縣那一畝三分地上,說話辦事那是相當的好使。
在祁門縣這個地方有個遠近聞名的才子叫汪伯彥,這位老兄家境雖然貧寒,但讀起書來,一點也不含糊。怎麼個不含糊法?按現在的說法,那應該是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以及各種各樣的知識競賽都統統拿下,第一非他莫屬。
知識就是力量,成績就是資本。汪伯彥少年成名,在祁門當地算是新聞人物,受到人們的狂熱追捧,知縣王本就是他的鐵桿粉絲之一。
實際上,攻於心計的王本看重的不是汪伯彥的才華,而是他的錦繡前程。他心裡算得很明白,以汪伯彥的學識,透過科舉考試,將來在朝廷裡謀個一官半職不成問題。
對這樣有前途的年輕人,感情投資是必不可少的!
特別是在汪伯彥考中秀才之後,王本為了彰顯自己對人才和教育的重視,專門命人修建了一座學堂,取名為“英才館”。
有了館,就應該有館長和塾師,館長是誰呢?當然非汪伯彥莫屬,塾師也由他兼任,來個“雙肩挑”,王本一個人拍板就把這事給定了。
汪伯彥考中秀才後,本打算在家埋頭苦讀,一門心思準備科舉考試。無奈家窮四壁,溫飽問題無從解決,加上知縣王本的極力邀請,不得以出山做了個館長兼塾師。
學堂和老師都有了,就缺學生了。按理說,這修“英才館”花的都是老百姓繳納的血汗錢,應該算是公立學校,誰都可以就讀的。
理是這麼個理,但祁門縣的“一把手”王本不答應。他琢磨著,這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先可自家人來,王家孩子們先上,不夠數的話,旁系親屬再往上補,當然,他不會忘記自己的外甥秦氏兄弟。
就這樣,秦檜在舅舅王本的關照下,一路從古縣來到祁門縣,實現了跨學區就讀,擇校費自然是全免的。
不難想象,英才館開館的壯觀場面,形形色色的官員、鄉紳、秀才書生、好看熱鬧的閒人們湊到了一起,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人山人海……
熱鬧是短暫的,枯燥才是這裡的全部。
此時的汪伯彥心裡最清楚,眼下他手上兩件大事,一件是準備科舉考試,那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必由之路;另一件就是教書育人,以此來混口飯吃。
不管他願意不原意,每天他都要捧著書,搖頭晃腦的領著學生們朗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透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瞭解,汪伯彥漸漸發現,這群讀書的孩子中,秦檜是最聰明的,不但記憶力好,領悟能力強,字寫的也十分漂亮,在他身上彷彿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第一章 涉世(2)
學習好的孩子,都是老師的最愛。自古至今,向來如此。
汪伯彥對秦檜十分賞識,每每與人聊天,都要誇讚秦檜一番。
在祁門,汪伯彥是名頭響亮的人物。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