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而,白崇禧畢竟是白崇禧,六月底,他又苦心經營了“湘贛防線”。
他一方面企圖利用鄂西的宋希濂部,牽制共軍主力,一方面把非桂系的四個軍部署在粵漢路兩側地區,從正面抵擋我軍;而他卻將桂系的三個軍部署在防線右側的贛江以西、醴陵以東的浙贛路南北地區,企圖相機側擊四野主力,將程潛的三個軍部署在衡陽東西地區,一個軍放在長沙、湘潭地區,既可監視程潛行動,又可在不利時掩護桂系主力脫逃。
此時陳賡的第四兵團歸林彪統一指揮。
6 月25日,林彪向四野各部及陳賡兵團發出了向湘贛進軍的作戰命令。
林彪稱之為“新的百團大戰”,決定以四野十二、十五兵團及陳賡兵團發起湘贛戰役。以陳賡兵團的第十三、十四、十五三個軍為第一梯隊,十八軍為第二梯隊,於七月中旬渡贛江經宜春進入湖南醴陵、衡陽、株州一線,以鄧華的十五兵團從浙贛路以北插向右翼配合,形成一個半平行的正面,擺開決戰陣勢。
作戰命令下達到第四兵團,此時,陳賡正在南京開會。副司令員郭天民連忙召集各軍長開會討論。大家對林彪的這一部署都有不同意見,但礙於林彪的地位,誰都沉默不語。
陳賡回來,聽到副司令員的彙報,當即打電話給林彪,表示不同意去湖南的計劃,建議迂迴廣東。
但是,林彪固執己見,根本聽不進陳賡的建議。
陳賡左右權衡,思前想後,七月中旬,他正式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提出了四點意見:第一,從雙方所處的態勢看,按照湘贛戰役計劃,只能側擊白崇禧之尾部,而使其主力像趕鴨子似的速向兩廣退縮,從而造成爾後聚殲的困難;第二,根據在長江以北與白崇禧較量的情況看,此人十分狡詐,正面與之決戰極可能是一廂情願的事情;第三,部屬多出生在北方,到南方過第一個盛暑季節,非戰鬥減員已經不少,故不能再讓他們作徒勞無益的消耗;第四,建議:充分利用四兵團有利態勢,繼續向南推進,實行大迂迴,大包圍,佔領廣州,堵截白崇禧到廣東的退路。
電報同時發給劉、鄧和林彪。
可是不等中央軍委覆電,林彪也未徵得劉、鄧意見,又重申命令:“我的決心已定,不能更改,立即執行!”
林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決定了的事情,別人提意見他也不會接受。
陳賡焦急地等著中央軍委的回電。
7 月16日,終於盼來了中央軍委給二、四野戰軍的電報,電報明確指出:和白部作戰方法,無論在茶陵、在衡州以南什麼地方,在全州、桂林等地,或在他處,均不要採取近距離包圍迂迴方法,而應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方能掌握主動。
7 月17日,毛澤東又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擬電就“追殲白匪之部署”再致林彪,指出:(一)基於白匪本錢小,極機靈,非至萬不得已決不會和我決戰之判斷,基於四野之總任務在於經營華中及華南六個省,二野之任務在於經營西南四個省,以及進軍之糧食道路等項情況,我們認為你們各部應作如下之處置:(二)陳賡三個軍即在安福地區停止等命不再西進,待十五兵團到達袁州後,……陳賡三個軍、十五兵團兩個軍統一由陳賡率部經贛州、南雄、始興南進,準備以三個月時間佔領廣州。然後十五兵團兩個軍協同華南分局所屬武裝力量及曾生縱隊負責經營廣東全省。陳賡率四兵團三個軍擔任深入廣西尋殲桂系之南路軍,由廣州經肇慶向廣西南部前進,協同由郴州。永州入桂之北路軍,尋殲桂繫於廣西境內。然後陳賡自己的三個軍入雲南……
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陳賡的正確意見。
隨即陳賡開始著手進行遷回廣東、廣西的準備工作。他決定,先拿下贛州作為大迂迴廣東的出發地,然後將已渡過贛江的部隊撤回,繼續開展人馬健康運動和反驕傲運動,為大迂迴廣東作戰,做好充分的體力、物質和思想準備。
9 月12日,毛澤東再次致電二、四野首長:“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迴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
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9 月11日林彪下達命令:決定集中四野主力與陳賡兵團十四個軍三十二萬餘人的兵力,組成三路大軍,向敵“湘粵聯合防線”展開突擊。其中,以陳賡、鄧華兩個兵團共五個軍組成左路軍,由陳賡統一指揮,向廣東戰略迂迴,切斷敵海上退路,之後,鄧華留幹廣東,陳賡入桂,協同四野中路、右路圍殲白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