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段時間大家感覺正好,因此更少有人注意到。
萬事萬物,有因,才有果。金融海嘯,也如此。
市場競爭需要超越對手的實力,而最大的實力就是創新!也正是這個原因,種下了經濟危機的種子。
要想領先於競爭對手就必須不停創新。但是,創新是艱難的,無論制度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是一個循序的過程,也正是因為如此,重大的創新才顯得有意義,才有可能改變世界。如果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早晨起來,昨天的知識、生活習慣就已經全部過時,自己恐怕會先瘋掉。
因為創新艱難,每次創新成功才能帶來巨大的利益。其後,模仿者會蜂擁而至,投資新產業、投資新產品……創新會由此改變人類生活,比如工業革命、電氣革命、資訊科技,但任何一次創新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創新開始時,生產奢侈品,進而成本會降低,等到創新普及到草根大眾的時候,創新的使命就基本結束了。
理由很簡單,已經沒有市場再創造利潤了。
於是這個時候我們有了產能過剩,於是我們看到了西方初期經濟危機中被倒掉的牛奶、被砸掉的機器。您可以想象,中國現在有多少網民;也就知道資訊科技還有多少利潤空間。用*的語言來解釋,經濟危機的成因就是人民購買力極度萎縮,也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這在經濟增長理論中,被稱為“延續型毀滅”,直白地說就是“氣數已盡”,於是只能毀滅。
創新毀滅了,投資還要繼續,前期的利潤還要尋求更多的收益,流動性過剩便會出現。沒有產業投資渠道,錢會去哪裡?
答案是:泡沫。
可能是金融資產市場泡沫,也可能是樓市泡沫,還可能只是一個概念泡沫。當然,泡沫會繼續創新神話,雖然事後看簡直是痴人說夢,比如製造永動機,比如製造聰明基因,比如製造變形金剛……
泡沫很漂亮,也有很多種,但結局無一例外只有一個:破滅。
我學過點社會發展簡史,課本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靈長,最根本的原因是能製造工具,現在我明白,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思考,具備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而改變世界的動機在於獲得更多財富,也就是經濟學中的理性。
鉛華洗盡,人類終究會明白金融的本質依然是支援實體經濟,而不是自娛自樂去製造泡沫。在蕭條的經濟中,人類理性會促使我們不斷追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就是不停地再創新。新創新遲早再度來臨,人們會拋棄原有生活模式,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次貸危機,與1929年危機並無二致,都是因為創新的潛力耗盡,只不過一個是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電氣技術)潛力耗盡,一個是資訊化創新能量耗盡。必須依靠人類理性形成新的創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結束本次危機。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章 金融,誰主沉浮(3)
至於如何結束,請不要問我,我不知道。或許沒有人能真正知道明天的事情,雖然有人自稱先知(“大仙”),不過,我確實沒有見過。
給出以上種種理由,其實就為說最後這一句話。現在,鑑於你可能已經比較好接受,所以可以直說了: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已經發生,就必然有發生的理由;既然有理由發生,所有措施也就只能延遲,或者加速,該發生的,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一定會發生。
金融危機昨天有、今天有,明天照樣還會有。沒有危機的地方是天堂,是共產主義社會。
危機時代什麼最重要
2007年,國人知道了貝爾斯登,因為中信證券差點因此破產,人們開始知道次貸危機、金融海嘯。與國際金融危機接軌,2007年中國股市結束了兩年多的牛市,開始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幾十萬億市值被蒸發,包括我在內的中國股民損失慘重。
損失慘重嗎?當然。
到此為止嗎?不是。
2007年年底,長三角、珠三角出現民營企業破產潮。
2008年年初,四川、河南數百萬農民工返鄉,中國出現農民工返鄉潮。
2009年年初,中國外貿總額同比大幅度下降,一線城市房價開始下滑,本已蕭條的就業市場面臨新的困境……
這一刻,我們感到恐懼。然而,我們無法迴避,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經濟之戰,我們沒有選擇。
2008年11月,中國開始了大規模救市行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