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長也不知道你的位置。父母只是看到A,B,C這樣的成績。如果你都是A,那肯定是不錯的,但如果你都是B,也不一定不好,因為你不知道這是在什麼位置。
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是第幾名。美國學校強調的是你個性的發展,你的獨特的地方,而不是你的名次。當然也不是不分優劣。美國的孩子高中畢業的時候,前20%的學生可能會頒發個類似緞帶的東西,表明你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作為紀念。後80%的學生也不會給你排列出來,無論前面的還是後面的,都是不公佈的,自己的位置是屬於私人的東西。有些人滿意,有些人不滿意,都是自己的事,由他自己來決定要更加努力還是保持現狀,別人都無所謂。
又過了20年,李開復的女兒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入學之後有一次考試,考完之後分成三個班,起的名字叫“黃班”、“藍班”、“綠班”,不分先後,至於哪個班好哪個班差,無論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都不在乎。李開復每次去見女兒的老師,總是要問:“她是第幾名啊?”老師就是不肯說。他沒有辦法,只好打道回府,去問女兒,可是女兒也不知道。
女兒在一所私立小學讀書。學校設在山上,被鬱鬱蔥蔥的紅杉環抱著,規模很小,只有大約100個學生和9個老師。副校長名叫###特,是個身材高大的中年女人。“我們每學期都有一次考試,每個星期還有測驗,但我們不公佈成績,也不分名次。”她堅決地說,“美國人不喜歡把孩子分成好的壞的。這會傷害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好還是不好,都是個人的事情,與別人無關。這是美國的文化。”
李開復的童年在臺灣度過,那裡的教育和中國大陸如出一轍。他還記得,那時候他特別清楚每一門課考了幾次,平均幾分,期末考試又是多少分,排第幾名。他說:
說實話,這種“排隊”的心態,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脫離,總是想讓女兒也有個好名次。有一天她的成績單來了,三門100分,三門95分,對她來說,這是很好的成績,可能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也許是班裡第一名。我跟她開玩笑,說:“你的成績怎麼越來越退步啦?”她說:“是嗎?可能是沒有很努力吧。”她考了3門100分啊!可是她的腦子裡完全沒有這個概念。雖然她也想有個好成績,她也知道我們在乎,想讓我們高興。她也知道考試成績好了有獎勵,可她還是不知道“3門100分”算個什麼。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憑什麼進入麻省理工(1)
中國的高考制度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一次定終身;一個是隻看考試不看別的。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是很害人。美國的頂尖大學強調你的個性,而不是你的名次。
——張益肇
1985年暑假,張益肇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年級學生。
這一年益肇17歲,一副東方人的身架,個頭兒本來不高,又很瘦,看上去比他的年齡還要小。他已經成為老師和同學心中的“天才少年”,可是媽媽總覺得他發育不良,當他離家去麻省的那一天,不免擔心他是否能照顧好自己。
其實這不是益肇第一次離家。讀高中的時候,他曾去哈佛大學的數學學校讀書,有好幾個月在那裡獨自生活。那時候他只有16歲,覺得離家的日子特別長,還非常想家。但是在哈佛的日子給這個孩子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他感受到一種慾望,這慾望是那麼強烈,壓倒了他對母親對家庭的依戀。
“我將來上的大學,”他對自己說,“不是哈佛,就是麻省。”
說老實話,在美國,“收到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至少要比在中國容易得多。一個孩子在高中畢業之後如果想上大學,總是可以如願,不用擔心考試成績不夠好。他不會因為分數不夠名落孫山,也不用擔心沒有錢交學費,因為可以申請貸款。但是如果想去讀最好的學校,就非常難。比如哈佛大學在每4個申請者中錄取一個,麻省錄取的學生中有一半是在高中最好的學生。好的學校不僅要求學生有非常優秀的素質,還要付很多學費。
名牌大學的門難進,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父母沒有那種“一定要讓孩子上名牌大學”的概念,孩子們也沒有這樣的壓力。根據益肇的觀察,他的同學中間,起碼有50%的人沒有這種願望,他們認定“只要有個大學念就可以了”。
儘管如此,益肇心裡的那種渴望還是越來越強烈。“高中的後兩年,我的腦子裡面總有這個念頭。”他後來說,“當然這同國內的學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