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己的需要走。學了加減,覺得不夠了,就學乘除,不用管它是幾年級的課程。”
亞勤就這樣度過了他的童年,其間還有無數次的獨自旅行。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這孩子從記事的時候起就在這些城市之間跑來跑去。從來都是獨往獨來。“我印象裡小時候就是到處跑。”他在多年以後回憶說,“我從小就很獨立。”他還記得7歲那年坐著火車走了一千多里,去西安尋找奶奶家。到達西安的時候天色漆黑,還下著雨,卻沒有人到車站來接他。他獨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還覺得本來就應當如此。他也記得那一年他第一次見到北京:“可算是長了見識了。我突然就感到世界是那麼大。我住的太原比起北京,真是個很小的地方。”
每次走進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是住在別人家裡,雖然都是親戚,可畢竟不是媽媽。這孩子小小年紀,就能體會寄人籬下的感覺,知道剋制自己的慾望,不敢任性,還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甚至盡力去理解別人的想法。
“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這樣敘述自己的童年,停了一下,接著說:
“我小時候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學不到這一課,長大了還是要學的。因為他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處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學生”的起跑線上,應當確立的第一個觀念是: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自由的天地(1)
那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一件事情。
——李開復
李開復一直把他的養育了七個孩子的媽媽視為人間聖母。媽媽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傾聽兒子的訴說,仔細揣摩什麼才是兒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她還知道兒子內心深處潛藏的願望,知道那願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裡終將爆發出來,一點一點地引導兒子朝著那個方向走去。她對兒子有一種執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兒子不同凡響。可是作為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兒,開復總要惹媽媽生氣。每逢這時候,她就顯露出一個平凡母親的特點:焦躁,憤怒,甚至專橫。
“我有一個很獨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親。”開復總是這樣說。聽上去有些矛盾,其實母親正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溫和又嚴厲,既傳統又開放,既獨斷又寬厚。11年前,她曾拒絕所有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冒著生命危險生下這個兒子。現在,兒子儘管還未成年,她卻毅然剪斷了母親對兒子的束縛,讓他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國讀書。她知道兒子不僅需要生命,還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那是1972年,李開復11歲。
這一年的中國有一個讓全世界感到驚訝的春天。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與紅色中國的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比肩而坐,談笑風生。這場面要是出現在今天,人們是不會放在心裡的,但在那時候卻非同小可。此前中美兩個國家互不瞭解,不共戴天,此後都開始嘗試瞭解對方,結果發現原來大家可以和平共處,甚至可以做朋友。這個巨大的轉變就是從1972年開始的,現在回頭看,它改變了中國的大歷史,也改變了很多普通中國孩子的命運。
後來被人們叫做“天才”的那些“微軟小子”,那時候還什麼都不是呢。1972年,張亞勤6歲,就像我們在前邊提到的,他還在山西南邊的一個小城裡跑進跑出,纏著外婆給他講故事。沈向洋也是6歲,住在蘇浙兩省交界的一個小村莊,白天坐在一個破牛棚裡聽老師講課,傍晚在田裡採野果。童欣剛剛兩歲,吳楓也是兩歲,高劍峰和張黔還在襁褓中,而劉策要到6年以後才出生。張宏江的年齡稍大,也只有12歲。他離開在武漢的家,跟著爸爸媽媽來到河南葉縣的“五七幹校”,一下子看到那麼多不認識的叔叔和阿姨,既好奇又驚慌。凌小寧在這群人中是年齡最大的了,那一年20歲,是北京第三軋鋼廠的一個還沒滿師的徒工,其工作是把鋼條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每天8小時,每週6天,每月工資18元。
在“微軟小子”的經歷中,1972年如果有值得一提的事情,那就是李開復遠渡重洋到了美國。他從此擺脫那些枯燥的課本和無休無止的考試,還有那個讓他討厭的小學老師。
當然他也離開了溫馨的家。等到長大成人、功成名就、成為兩個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