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的球員,一定非常清楚戰術是怎麼樣的,還有團隊精神在裡面,知道怎麼配合。”劍峰在整個讀書期間的業餘活動,幾乎全和體育有關,有足球、籃球、圍棋,還是上海交通大學排球隊的領隊,當然最出色的還是長跑。
怎樣對付小時候的發育不良(2)
論長跑,他看上去已是業餘選手中最具有專業素質的人了。從中學到大學,他一直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名次。他已經懂得,真正好的長跑選手不僅是在用腿跑,而且也是在用腦子跑。
“很多聰明人其實都是小聰明,乘一時之快,佔點小便宜。其實真正聰明的人都是大智慧。”
“人與人的高下之分,不在一時,而在一世,不在開始,而在最後,最後勝出才是最厲害的。”
“勝負不完全取決於體力,到最後,主要取決於毅力,取決於你的堅持不懈,也取決於你能否從同伴甚至競爭者身上學到你沒有的東西。”
這些道理都不是老師在課堂告訴他的,是他在長跑中悟出來的。“我在學校能拿個名次的也就是長跑了。”他說。所以他從長跑中學到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
“一個好的長跑運動員絕對是能吃苦的人。”父親當年總是對兒子這樣說。父親當年吃盡萬般辛苦之後發奮讀書,終於熬出頭來。他生長在東北的農村中,讀中學的時候到了瀋陽,大學畢業之後到了上海。他是學理論物理的,又是個運動員,所以希望兒子能像運動員一樣做學問,像做學問一樣搞運動。
但是當時無論父親還是兒子,都沒有想到,父親的這個邏輯,不僅讓兒子掃除童年的自卑,而且引導著兒子讀完了中學和大學,引導著兒子取得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學位,直到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之後,還能受益無窮。
從這孩子的童年故事,我們發現了“E學生”應當具有的第八個觀念:即使你發育不良,也能跑得很遠。
。。
天才是教育出來的(1)
爸爸媽媽並不認為我是天才,但他們相信,天才是教育出來的。
——張益肇
在敘述這一切的時候,張益肇語氣和緩,面色沉靜。他的性格內向,普通話說得有些吃力,可是你仍然可以感覺到,有一股巨大的感情波瀾從他的話裡湧出來:
“你想想看,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孩子漂洋過海,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定居;一個男人別妻拋子,獨自奮鬥,承擔起全家在美國的花銷。他們甚至不惜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改變了這個家庭。為了什麼?只是為了讓孩子們去學習。
我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希望我能非常傑出。其實我的天賦和別的孩子一樣,從小瘦弱,身體的發育恐怕還不如別的孩子,吃的、玩的、想的,都和別的孩子沒什麼兩樣。爸爸媽媽並不認為我是天才,但他們相信,天才是教育出來的。所以他們不肯給我什麼零花錢,卻肯為我的教育花很多錢,花很多精力。還有更重要的,他們知道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文化比錢更重要,所以媽媽才會把我們兄弟姐妹全都帶到美國去讀書。現在,這件事情都過去二十多年了,可是時間越久,我就越是感覺,他們當初做出這個決定,真是了不起。”
益肇祖籍福建,而他本人出生在臺灣,其求學之路和當年的開復如出一轍:童年時代在臺北度過,11歲遷居美國,此後一直在美國讀書,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學士、碩士和博士。
二十年前臺灣的教育有點像今天的大陸。小學和中學都有明顯的好壞之分。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通常是在離家最近的學校入學。你住在哪個區,就可以去哪個區的公立小學讀書,不需要交學費。就像臺灣海峽這邊的父母一樣,臺灣的父母也看重教育,都相信孩子的成長是遵循一個必定的路線:從好的小學到好的初中,然後進入好的高中,最後是好的大學。所以很多家庭購買房子的第一條件,是附近的學校好不好。“買房子”是為了“買學校”,一時間蔚然成風。就這樣,那些擁有好小學的社群,房價猛漲。這情形有點像美國,同樣的房子在好的學區還是不好的學區,價錢要差一倍以上。
你嫌家門口的公立學校不好,不願就近入學,也可以選擇私立學校。私立學校通常都有很好的老師,教學質量更高,設施更好,但收費也高,所以大都建在富人居住的地區。
張家住在士林,這裡擁有一所很不錯的私立小學,裡面大都是富家子弟,益肇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們研究的30個“微軟小子”中,益肇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