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啊,隨著時間的變化,他曹某人的情況也會變的嘛。這就完全是另一個意思了,對不對。所以曹操看到這個報告以後非常憤怒,曹操說什麼呢?他說,“事佳耳”,“而已”嘛,這個“耳”它不是好詞啊,這個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處“髡刑輸徒”。什麼叫髡刑輸徒呢?就是把頭髮剃掉,然後去做苦工。
這種處分對於崔琰這樣的人來說是很重的。我前面講過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譽的人。你把這樣一個人把頭髮一剃掉,穿個破衣服去做苦工,對他是極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沒有任何或者說憤怒啊、或者說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鬱悶啊,都沒有。那也就是說,“髡刑輸徒”這個處分並沒有打擊了崔琰。於是曹操就派人去說了:是這樣嗎?三天以後,我們來聽訊息啊。三天以後,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還是神色自若,沒有任何異常表現。所以曹操就說了這麼一句話,當然這不是正史裡面的,這是裴注裡面的,根據裴注裡面的材料,當時曹操說了這麼一句話:崔琰什麼意思啊?難道還要本王親自動手嗎?馬上就有人把這句話傳給崔琰,崔琰聽了以後點點頭說:啊,這就是我的不對了,我沒有想到曹公是有那個意思。好吧,自殺了,崔琰就自殺了。
*崔琰之死,再次顯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時年齡已過六十的曹操,簡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將崔琰信中的“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這句話理解成變天的徵兆,崔琰因此被冤殺。這句話,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當時崔琰為什麼沒有申辯?曹操又為什麼不去詢問一下呢?曹操再怎麼著也不至於神經錯亂,難道他真的老糊塗了嗎,還是另有隱情?歷史上對崔琰的死因是怎麼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這個事情不用分析,誰都明白這是一個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說曹操現在野心膨脹,權力也大了,為所欲為,想怎麼著就怎麼著,是有這個因素。但是曹操再怎麼著還不至於神經錯亂,還沒到神經錯亂的份上。那麼他殺崔琰,總歸會有他的原因。第二個,這個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剛才我講過了對不對,那段話可以有兩種解釋的,崔琰為什麼不答辯呢?他一句都不給自己申辯,這又是為什麼呢?崔琰的死《三國志》是有結論的,陳壽給的結論是四個字叫做“恃舊不虔”。什麼叫恃舊不虔?就是仗著自己是老朋友,態度不好,不虔誠。而且舉了例子,比方說許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死的,比方說孔融,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死的,這是陳壽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這個說法可以討論。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呢?我認為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叫做神經過敏。因為你知道曹操從如蕭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晉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觀願望如何,在大家看來他就是要篡漢的,這幾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這種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維護現任的皇帝,維護現王朝,這是所謂正人君子要堅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經過敏,認為崔琰的那封信說的就是將來他曹某人要倒黴,他是這樣的意見。那問題是崔琰為什麼不答辯?他解釋一下,我說的是支援你的,不就行了嘛,表個態就行了嘛,表個忠心不就行了嗎。我覺得有兩種可能,當然是猜測了,一種叫做不屑於,一種叫做用不著。什麼叫不屑於啊?就是崔琰他因為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是一個地位也高,品德也高,人又漂亮的這樣一個人,他可能就會想我堂堂男子漢大丈夫,要殺就殺唄,任殺任剮唄,我申辯什麼啊?不申辯,這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就是崔琰早就預料到曹操不會放過他,用不著申辯,申辯也沒有用。
曹操殺崔琰還可能有別的原因,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再提出兩個原因,一個是報復殺人。我們知道曹操得到崔琰是什麼時候,是建安九年,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鄴城,自己當了冀州牧,把崔琰從監獄裡放出來曹操大宴賓客,很得意地說:哎呀,我剛才查了一下戶口,說這個冀州有三十萬人,這可是一個大州啊。很得意,這個是小人得意了,剛剛從監獄裡放出來的崔琰站起來說:曹公啊,現在天下分崩,生靈塗炭,王師駕到不先存問風俗,不先安撫百姓,先想到是自己撈了多少油水,得了多少糧食、人口、軍隊,可以擴充自己的勢力,這難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於明公的嗎?這個話一說所有的賓客臉都嚇白了,曹操馬上改容,肅然起敬,對,崔先生你說得對。正義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但是我覺得這個疙瘩可能曹操心裡就結下了。
*崔琰對曹操的那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