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兵種看來,可以看得出呂哲比較喜愛自身有足夠防禦力的兵種。不過那也是沒得選的選擇,畢竟長矛手和戈矛兵這種長形兵器的兵種在南方大多是森林的環境下受限力確實比較強。
挑選出來的兵種目前還沒有列裝,其一是甲具和兵器的數量還不足,另一方面是新招計程車兵還沒有適應軍旅的生活。所以。呂哲將他們編制起來之後就一直在做那種枯燥的站佇列、齊步走什麼的,起碼要讓他們產生初步的磨合和集體感。
當然,呂哲現在的身份並不允許親力親為除了練兵什麼都不幹,所謂的親自練兵只是一種投入很大精力親自督導的說法。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慢慢流逝,做出總體部署後一切事情只需要按部就班來完成,經過大概一個月,夷陵三面山嶺的兵堡已經建成就等待固化,長江對岸的烽火臺和兵堡也是這樣。
在這一個月裡,呂哲陸陸續續又派兵前往南郡的縣,由於有南郡民印的關係倒是沒廢太大的功夫就掌握那些縣。掌控力正在朝鄉乃至於裡的方面延伸。
當然,呂哲只是讓舊有的官府接受領導,沒有去更改任何行政人員,對鄉和裡也只是恢復聯絡,並沒有誇張到分派人員去掌握。
似乎是從漢朝一直到明朝之前。官府的統治力到了縣這一級別就停頓了下來,包括鄉或者以下的行政一直是把持在豪紳手中。(懶得提起‘我大清’)
現在是秦時,秦國對鄉的掌控力度其實很強,不過大體上還是執行一種叫作“三老合制”的寬鬆政策,政府有什麼命令一直是由三老來轉達,像是鄉長、里長、亭長之類官職的任命其實是由三老來推薦到縣裡,縣裡認可之後認命。
呂哲暫時沒有打算去改變那些。原本打算徵召壯年的政策也在徵召了三萬餘人之後喊停。
是一些意外讓計劃作出了變更,呂哲已經從逃來的人中挑出三萬多人,麾下的部隊人數已經八萬,雖然這些之中只有大概一萬五千人不事生產,其餘無論是分散駐紮或者在江陵的部隊還是需要勞動,可是在糧食的難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士兵越多不代表是一件好事。
徵召到了三萬出頭喊停,既然已經徵召了哪怕再困難也不能解散吧?朝令夕改對任何人特別是對呂哲來說都是一件損耗威信的事情。
有了後面的三萬徵召兵,呂哲麾下的部隊也達到了十一萬,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既然有十一萬壯年可以提供挑選。那麼呂哲對士兵的要求當然也就精益求精。一種淘汰制應運而生,計劃之中的戰兵策略倒是因為有足夠的青壯進行得十分順利。
練兵耗時日久,廣佈斥候的呂哲也在一個半月之後對周遭的情勢有了基本的瞭解。
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周邊的郡縣除了巴、蜀、漢中之外,其餘南方的郡縣是在“你打我我打你”的混亂局勢下度過,除了衡山郡和會稽郡因為當地秦國駐軍一直在剿滅叛軍讓情勢不是那麼糟糕之外,長沙郡、九江郡、廬江郡這三個郡已經是處處烽火。
呂哲比較關注的是雲夢澤另一頭的動靜,盤踞在那裡的吳芮只用了一個月就滾雪球一般地聚攏起十餘萬人,可見那句“保境安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
長沙郡除了吳芮這支比較龐大的隊伍之外,還有另外的四家也在淘汰中儲存了下來。這四家首領的名字呂哲已經清楚,其中兩個是舊楚的貴族,另外兩個竟然是秦國的官僚。
呂哲是完全不清楚那些跟著造反的原秦國官僚是個什麼意思,竟然在始皇帝還活著,秦國國力……至少是軍力還鼎盛的時候也選擇造反。
反反覆覆的思考,呂哲認為不舉起反旗而執行隱形的自治才是最正確的。
而在夷陵動亂的第四十七天,遠在內史郡的咸陽中樞才得知南方發生了動盪,差不多是在咸陽知道南方動盪的第三天,呂哲之前寄往咸陽的信件才到了趙高、徐巖、蒙毅手中,後面補上的戰報等信件也陸陸續續遞往國尉署。
那些呂哲書寫的數量不多但是描述得十分詳細的戰報,它們是眾多從南方發來咸陽中描述最詳細的一批軍情報告,幾乎是國尉署查驗之後馬上呈送給始皇帝……
ps:
十分感謝“林之守護” “藍色鬱金香”“ fyl”三位書友投下寶貴的月票;謝謝“確定~”“蜀北校尉”的再次熱情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