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的選擇在很多時候才是最苦惱的,特別是舉棋不定的時候令人情緒混亂拿捏不定。
共尉不是什麼出名的大孝子,卻也是十分尊重含辛茹苦將自己養大的父親。現在還沒有什麼“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更沒有“國家為大,私家為小”的思想,人們通常都是先顧家再來成全大義。
都說沒有國哪來的家,實際上國家不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組成的嗎?應該是先有家才國,家都顧不上哪還能考慮國家。
“家不平何以平天下”這句話會令統治者嗤之以鼻,為了國家而犧牲從來都是被提倡的。很多時候統治者支援的是“犧牲小我(家),成全大我(國)”,概因需要有人去犧牲來維持統治,而通常犧牲的人總會是微末的人,輪到權貴的時候同樣的“大義”會有更多不同的解釋。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大義”既特權。當然,事情沒有絕對,看待事物的是人,做事的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和對錯,不能一概而論。
共尉有屬於自己心中的“大義”嗎?有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義”,所以“大義”又是信念。
立場決定對錯;屁股決定腦袋;我之英雄敵之仇寇。共尉所需要的是認定自己的立場,看屁股下做得是呂哲這邊的位置,還是想挪動一下屁股坐到項氏那邊去。他可以在呂哲這邊成為讓楚國仇恨的英雄,也能夠轉身成為南郡、衡山郡、蒼梧郡兩百多萬人的仇敵
共尉有著當下人該有的思想,那不是多麼複雜的“家與國”,只是非常簡單的“顧家”。說得通透點,那就是他該怎麼來選擇對家庭最有利的一面,這就需要想明白該是呂哲比較有前途,還是楚國那邊能夠出人頭地。
很簡單的一個對比,共尉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楚國乃是項氏征戰天下的“外殼”。非項氏在楚國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原是楚國舊臣的桓楚尚且不相信項氏能共富貴,他能不擔心項氏開出的加碼哪怕真的成真,但是在不需要自己的時候還能遵守諾言嗎?
再看呂哲。共尉從來都覺得呂哲是一位言出必行的主上,珍惜權位對財帛淡薄,相信誰信賴誰便會委以重任。
哦,上面的說話比較深奧且好聽,其實直白點就是說呂哲是個不輕易將權位放下的人,對於錢財倒是十分的大方,不過在委任誰之後總是讓人放手去做。
共尉從來都沒有得到過來自於呂哲言語或是字面上的許諾,說是日後會封侯、封地、……等等沒到手的事情。
無論是共尉,或是季布、蘇烈、梅鋗、徐志、娩杓、趙顯、昆川、武梁、等一同追隨呂哲從夷陵起於微末的人,聽到呂哲說的最多的是“想要有什麼樣的成就就該付出多大的努力。身份地位、權力富貴,打拼出來才為真實”。對,太對了,只有付出該有的努力換來的回報才顯得厚重,不然來自於許諾和人情的賜予誰能安心享受?
建功立業。沒有功勞哪來的家業?呂哲在與他們交心的時候,話從來都說的非常透徹。那是明明確確表示出一同打拼,最後共享富貴的樸實之言啊!比什麼虛無縹緲的許諾都要來得真實,來得令人心安。
若是聽從父親之前背叛,軍法曹和掌佐不會站在自己這邊,共尉對這點心知肚明。他做出了必要的權衡,不過也只是人在遭遇選擇時都會做的思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談什麼大不道倒是大可不必。
人從來都只是看做什麼,至於是內心裡思考什麼,不應該拿來作為批判的理由。如果從因內心的思考來判定對與錯,那叫“腹議之罪”。如果認為一個人只思考而沒去做也有罪。也叫“莫須有”。
當然了,很多人不喜歡這樣的定論,不過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具有智慧,懂得思考,明白權衡。思想德操上的缺失令人不喜。但是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可能斷絕。
軍法曹派出直屬計程車卒四處巡視,也將即將出戰的命令重複的宣傳,在鄉里的將士們被限定在某個時刻必需身在軍營,因此到處都有向駐地回攏計程車卒。
衡山郡的將士構成有那麼點複雜,該是十分之五計程車卒出身自六國遺民,十分之三出身自南郡人,十分之二才是衡山郡本地人。
他們之中六國遺民出身計程車卒大多為戰兵,也是呂哲一直以來作為重視成軍也是相對較早的一批人,若要比什麼忠誠度,這些人對呂哲的忠誠該是最高的。
南郡出身計程車卒是成軍較晚的一類,他們大部分都是羨慕軍人的待遇才在招募的時候應徵,因生活在南郡各縣的家人因為自己成為軍隊一員享受到良好待遇,這批人對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