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的兒子摸不得呢?
那是因為董仲舒老先生的第一十八代孫董天賜抱著他的妾陳阿嬌生下來的第一個孩子出來的時候明明告訴參加接子會的客人……那是兒子。
可是,參加接子會的人們用手一摸,董仲舒老先生的第一十八代孫董天賜的妾陳阿嬌生下來的第一個孩子…的代表男性的鳥兒便是不見了。
這種情況,是不是董家的兒子摸不得呢?
在我國有一個著名詩人叫做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今安徽境內,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內容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氣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歎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決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