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漓痛快,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此刻,周圍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尤其聽到“神筆王鐸”的大名,那些書法愛好者們更是蜂擁而至,想一睹為快,看一看這位“神筆”的字帖。
再說那攤主金百萬,不理會那個吼著“神筆”是“馬良”的“二百五”,繼續忽悠林逸,“兄弟啊,你開開眼吧,這絕對是老貨,手拓神筆王鐸的字帖,王鐸他老家在孟津,這字帖就是我從孟津那邊收來,一般不輕易讓人看,你也算是有福氣的人!”說著,就把那包裹很好的字帖遞給了林逸。
林逸見對方如此熱情,就不好意思地接過字帖。說實話,林逸對這種字帖研究不深。尤其這種手拓碑帖之類的,更沒啥研究。
不過有一點,林逸很清楚,如果說在舊書收藏中連環畫水很深,那麼碑帖收藏就更是“深不見底”。
為什麼這樣說?
要知道,在古玩界素來把碑帖等稱之為“黑老虎”,一是指其墨拓顏色多為黑色,價值高,金貴如老虎。但更多是指辨別真偽難,稍稍看走眼,就是就會上當,似被老虎咬了一口。
話說,碑帖收藏在清末再掀熱潮,哄抬的價格刺激了造假。琉璃廠一古董商塗抹偽造了“蓋”“魏”兩字未連的魏《張猛龍碑》,裝裱極精,作假成明拓本。清末,收藏大家張伯英花三五百大洋購進後,大喜,後來他自己發覺買了贗品,大嘆“被黑老虎咬了一口!”
這便是碑帖猶如“黑老虎”的由來,也可以看出碑帖的真偽鑑定要比別的古董更有難度,稍不留神,就會“打眼”。所以說,一般人玩不起碑帖,也不敢去玩碑帖,這種老貨,太扎手了。
第一百章。王鐸《琅華館貼》
林逸仔細檢視手中這個拓本,摺疊造型,天頭寬約12厘米,長大約25,封面和封底是藏青色的硬殼,封面有手寫貼名………《琅華館》。
不用說,這應該是王鐸的行書貼,畢竟王鐸最有名的就是他龍飛鳳舞的行書了。
林逸用手指非常小心翼翼地把碑帖開啟,開啟以後,扉頁一行字立馬映入眼簾,只見上面題有“民國十九年,潘家園購得。”
如果按照這行字來判斷,應該說是民國拓印本,雖不是清朝明朝那種善本,應該也差不多。
不過,這種條款是誰都可以寫的,對於林逸這種級別來說,不會把這種“民國十九年,潘家園購得”當真,玩舊書,要時刻保持懷疑態度。
金百萬則時刻都在觀察林逸的臉色變化,對於他這種老行家來說,對方能不能上鉤,就看他喜歡這碑帖的程度了。
可是林逸的不動聲色,讓他失望了。
一般來說,只要是喜歡字帖碑帖一類的,看到如此“寶物”,沒有不動心的,可是林逸太平靜了,平靜的讓金百萬沒啥信心。
林逸還是仔細地看手中的碑帖,民國貨麼,怎麼不像呢。雖然沒怎麼接觸過碑帖,林逸卻也知道,碑帖的鑑別主要有三大技巧。
首先“紙張”方面。
宋代的紙張,用放大鏡觀察可以見到較長的麻纖維。宋拓本常用簾紋紙,簾紋的寬度並無統一規格。明、清時的拓本紙張,麻纖維較短,含棉或竹類植物的成分較多。
傳世的拓本歷經數年會發黃、變脆,現在所見明代拓本已有不少裱邊紙張變黃,這種紙極脆,稍不留心就會損壞。今日常見將紙染色或燻黃處理以充舊拓者,其色與歷經時間磨礪的舊黃不同,極不自然。
其次,“墨色”鑑定。
早拓本多數已失去墨的光澤。一般儲存的時間越久,拓本墨的光亮度就越差。
宋代拓本通常墨色較深,但歷時年久,多經重裱,墨色已無光且褪色。明代拓本,多數採用松煙墨拓制,墨色深濃,含膠成分較少,部分採用擦拓方法的拓本,掉色嚴重;少數色深且有光澤者,拓制精良。
最後“考據”鑑別。
透過考據的比較,來鑑別拓本早晚是行之有效而且較為準確的方法。另外,在拓本上常見白色斑跡,這種星星點點或是一塊塊的白色痕跡,稱為“石花”。
石花就是刻版長期經受雨水和風沙的侵襲,風化產生的缺損;或是在某一時間,人為破壞產生於刻版的硬傷,經拓制後表現出的印跡。由於石花產生的早晚不同,各個時期的拓本也會有區別。因此準確地說,這些反映在拓本上的石花、缺損等痕跡,也是考據的一部。
林逸沒有碑帖這方面特高深的鑑別技能,雖然知道這三個技巧,卻依舊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