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到線裝書,以及古籍善本上面。這上面的學問就大了,投資的錢也就多了,不再是一般淘書中的小打小鬧,倒有點像是買賣古董,“水”深的很,也很容易“淹”死人。
林逸原本不想在此說的太多,不過蘇老闆的模樣很是懇切,再加周圍眾人的熱情,於是就解釋說,古籍收藏首先要看書籍的品相,品相糟糕的,有了蟲蛀的,破破爛爛的,立馬價值就打五折。其次再看內容,四書五經常見的,經史子集常說的,這些都歸為普通書,即使上百年,價值也不大。最後要看版本,屬於刻本,鉛印本,還是石印本,亦或者是屬於哪個書堂的牌記,這點很重要,甚至還分為殿本,官本,作坊本等,這些就需要你具備一些知識才能去了解。
說白了,古籍收藏就這三點最重要,品相,內容和版本。
周圍人聽完,似懂非懂。那位蘇老闆也是皺著眉頭。林逸也知道,自己說這麼多對於他來說估計影響不大,畢竟他學不高,不可能接觸太多的古籍版本知識,就算現在去埋頭苦學,估計也摸不出道道來。
不過緊接著,林逸點撥了一下這位愛學習藏書的蘇老闆,那就是………不是所有古代的書籍都是線裝書,要把目光放開一點。
話說如今的很多古裝戲中,但凡書生讀書,不管是哪個朝代,手裡拿著的總是一本線裝書。事實上,古代的書並不都是線裝的,紙質書的裝幀主要分為旋風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等多種形式。
最初出現的裝幀方式是旋風裝,就是用一張比書頁稍寬的長條厚紙作底,再把寫好書頁的第一頁全幅粘裱在卷端外,其餘所有的書頁均要將右端無字窄空白處,鱗次相錯地粘裱在首頁末尾的空白卷底上,開啟翻閱時,可以逐頁翻檢;不用時,又可以從頭到尾捲起。這種裝幀形式遇到颳風時,紙頁會隨風翻飛,宛如旋風,故稱旋風裝。細看起來,旋風裝並沒有脫離之前竹簡和帛書卷軸裝的遺韻,不過在保護書頁及讀者檢索方面有了很大進步,是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最初形式。
和旋風裝同一時代出現的裝幀形式還有經摺裝。當時人們在一張長條紙上寫字,書寫完畢後,左右反覆摺合,折成長方形的摺子形式,摺子的最前和最後一頁分別為書的封面和封底,煳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紙或薄木板。由於唐代佛經、道經長期使用這種形式,因此人們將其稱為經摺裝。這種裝幀方法徹底改變了竹簡、帛書的卷軸裝形式,在翻檢、文字保護及書冊儲存上比卷軸裝更科學,是正規的冊頁裝幀法。
《明史…藝文志》記載:“秘閣書籍皆宋、元所遺,無不精美。裝用倒折,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此文說的是一種名為蝴蝶裝的書籍裝幀形式。蝴蝶裝的出現與雕版印刷的發明和廣泛利用密不可分,這種裝幀法一直沿用至宋代。其工序為:將每張在雕版上印好的書頁,以有字的一面為準,面對面對摺起來,按文字順序疊成方形的一疊,戳齊後,在書頁反面版心處用糨煳逐頁粘連,然後用一張硬厚紙作為前後封面。這樣裝幀出來的書,翻開攤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稱蝴蝶裝。
蝴蝶裝也是有缺點的,一是因為書頁是有字一面對摺,讀完對摺的兩面翻過來,便是兩面空白,還要再翻一次才能繼續讀下去,給閱讀帶來了一些不便;二是貼上書背的膠,時間一久難免脫落,此時書頁散開,也給使用帶來不便。到了元代,人們將這種裝幀方式進行改進,變成包背裝。包背裝與蝴蝶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將有字的書頁折在外面,並將蝴蝶裝的書口作為書背,折縫作為書口,然後用一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封面和封底。這種裝幀形式一直沿用到明代,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是採用了包背裝的裝幀形式。
明代中葉開始盛行的線裝書可謂有史以來最先進的一種書籍裝幀技術。線裝在摺頁上與包背裝相同,但在裝訂上與包背裝有所區別。它是把封面裁成與書頁大小一致的兩張厚紙,前後各一張,與書頁同時戳齊,併合在一起固定齊整,然後打眼用線裝訂。線裝書既便於讀者翻閱,又不易散落,不僅外形美觀,又經濟實用。因此,它一直盛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即使是現今的影印古籍,也常用這種裝幀方法。
……
林逸的這番話就“專業”的多了,那些對古籍知識有所認識的,當然明白林逸這番話的具體意思,至於像蘇老闆這樣懵頭懵腦,拿了錢就一頭扎進古籍市場,逮著線裝書就狂買的新手,則更是聽不懂。不過越是這樣,大傢伙越覺得林逸學識淵博,看看,人家講的話咱連聽都聽不懂。於是掌聲再次響起。
林逸見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