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挎包,拿了相機,按照淘書地圖,朝著臺北淘書的聖地走去。
因為玩書,藏書,林逸對書籍的版本很是熟知,尤其隨著藏書熱的興起,港臺繁體書在內地更是成了珍品,有些還是違禁品。
讀書人就是這樣,越是不讓看的,就越想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想要想方設法搞到手。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喜歡藏書的老行家,都把港臺版的書籍當成了做學問,研究知識的必備工具。認為那邊出的著作多多少少會和內地不一樣。
但,真是這樣嗎?
誠然,在國民黨退守臺灣的時候,有無數文化學者和他們一起從大陸來到了內地,其中就包括五大文豪,分別是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傅斯年和錢穆。可以說這些文化大師把自己的知識和學術全都從大陸帶到了臺灣,使得臺灣擁有了繼承中華文化的底氣。
另外,臺灣還做了兩件對傳統文化比較好的事情,一件是臺灣保留了繁體字,在解讀中國傳統的時候,這個工具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當時兩岸隔絕的時候,臺灣搞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什麼是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大陸在經“文…革”的時候,寶島這邊老蔣很激動,覺得是個機會,你破壞,我就建設,於是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臺灣搞復興中華文化運動。開始讓寶島的人讀四書五經,看文言文,學習中華傳統知識。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在現在看來,這原本只是老蔣的“意氣用事”,可是對於保護和繼承中華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那個時代的寶島學術著作,史著作都很有分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金量”比較高,都是大師的作品啊。比如說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英國文學史》,以及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等等。
可以說這些老一輩文豪們所寫的著作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很多藏書家夢寐以求的港臺版本。至於其它的一些港臺作品,能夠被藏家看在眼裡的只有那些比較有名氣的港臺武俠名家的作品,比如說古龍,司馬翎,諸葛青雲等等。
因此,港臺版本的書也不是每一本都是好的藏品,也是需要精心挑選,這才能從書中慢慢淘到寶貝。
……
林逸很是享受淘書的樂趣,所以他挎著揹包來到第一家目的地………誠品信義書店。
作為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該書店差不多應該是世界首創了,並且大多坐落在繁華的大商場。不知道在接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店是怎麼維持下來的。
誠品在臺灣有很多家分店,在臺北也有十數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林逸此時光顧的這家總店。
由於與臺北最大的百貨公司新光三越比鄰而居,咋一看還以為誠品信義也是一家商場。走進去看也是同樣的感覺,因為一樓,二樓都是商業櫃檯,直到三樓才是真正的書店,再往上就是辦公文具了。
誠品的店面很大,整個樓層都是書籍,從佈局上看和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和中關村書店,以及已經倒閉的第三極差不多,已經不是傳統的那種書架櫃檯的擺放。但是在這裡有專門供讀者看書的凳子,並且24小時營業,沒有人會過來干涉。林逸心想;這應該就是誠品為什麼聲名遠播的主要原因吧。
林逸揹著挎包進去之後大致看了一下,都是最新出版的中文書籍和雜誌,當然有很多是大陸看不到的。本想買幾本,看了一下定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無論大陸的書如何良莠不齊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宜。港臺版的書厚一點的都得100多,薄一點的也得六七十。
何況林逸對這些新書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來說,最能夠吸引他的還是那些散發著古書氣息的舊書店。
……
按照手中的淘書地圖,林逸直接來到了牯嶺街。
對於林逸來說,對這牯嶺街的認識來自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片不錯,尤其有年輕時候的張震,那時候的他已經很有文藝範了,可以預見,王家衛以後為什麼會那麼喜歡他。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牯嶺街是臺灣最大的舊書市場。
傳說,牯嶺街舊書店、舊書攤鱗次櫛比,好不熱烈,論規模絕對不會輸給大陸潘家園的舊書市場。很多臺灣的文化名人都在這裡淘過書,比如說白先勇,李敖等人。
尤其李敖曾經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既然是上下學必經之地,不用人引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