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想的火花需要用思想的重捶的撞擊,理論的沉寂應該以理論的號角來打破。我們希望以此能引來活躍的研究之風。
——編者
11月27日《解放軍報》又編髮了一組討論稿《認清形勢,迎接挑戰——<當今世界軍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出的話題》,仍加了編者按:
本報11月7日發表了沈偉光同志撰寫的《當今世界軍事革命的重心》一文,引起了讀者的熱切關注,許多讀者紛紛投書本報,或引發共鳴之感,或進一步挖掘本文主題,或提供更充分的佐證&;#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表現出當代軍旅將士迎接挑戰的勃勃雄姿。欣慰之餘,我們再編髮幾篇這方面的文章,以把這場研究引向深入。
這篇文章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資訊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在世界戰爭發展史上,資訊戰將矗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甚至最終可能引起軍事哲學的革命,同時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談了三個問題,一是資訊戰與資訊時代,二是新的戰爭形態帶來新的戰爭指導的變化,三是重在創造我們的優勢,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軍隊的行動自由取決於制資訊權
——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的決策程式為主
——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
——特種部隊和特種戰的地位日益提高
——指揮體系趨扁平化
——在難以界定的戰場上充分利用民間力量
——孫子的“全勝論”對映出時代光輝
——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
作為一份中央軍委的機關報,以這樣的規格推出一位地方學者文章,當時我已在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工作,意義十分深遠。《解放軍報》從1987年4月17日的《資訊戰的崛起》到1995年11月7日的《當今世界軍事革命的重心——資訊戰研究導論》,八年的漫長過程,也反映出解放軍研究資訊戰的曲折歷程和認知水平。
這篇文章引起極大的反響,文章發表的時候我正在加拿大市長培訓班學習,回來後辦公桌上堆了幾百封信,讓我足足地過了一次明星癮,而且這篇文章還獲得當年解放軍報社頒發的最高獎——榮譽獎。
這篇文章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軍資訊戰研究的狀況,自此,解放軍的資訊戰研究駛入快車道。曾經有人作過分析,中國軍事學術界有關研究資訊戰的所有文章都烙有這篇文章的印跡。1999年11月23日的上海《文匯報》以整版篇幅發表原解放軍報社記者部副主任陳歆耕先生的報告文學《沈偉光和他的“資訊戰理論”》,他跟蹤研究的是當代中國的軍事學術人物,他指出:“當今被汗牛充棟的文章和書藉反覆炒作的一些重要思想觀點,在15年前,沈偉光就已經在著作和論文中論述過了。”我認為,這樣的評價並不過份,我國有關資訊戰的研究,不管那些文章的名詞怎麼變,靈魂和核心都是從我的理論中汲取養料的。
當時寫的另一篇文章是:《資訊戰對軍事領域的十大影響》,1995年6月發表在《戰略與管理》雜誌,1996年3月的《新華文摘》予以轉載。這篇文章提出了資訊戰對軍事領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
——爭奪制資訊權
——軍隊結構由“物質型”轉向“資訊型”
——戰爭威懾屬性日增
——不戰而屈人之兵
——回家打仗成為可能
——人的因素第一
——決勝於大腦思維戰
——高技術戰爭更趨激烈
——強化軍隊的資訊建設
——軍事軟科學作用日漸顯著
寫這兩篇文章,是我學術生涯中最辛苦的精神磨難,真正體驗到什麼叫嘔心勵血。記得當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還嘔吐過幾次。稿子送解放軍報社那天,北京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襲擊,路上的積水有半米高,司機楊建中開車從我住的金臺飯店到阜外大街的解放軍報社用了4個多小時,到報社後車無法進入,楊建中是捲起褲子赤腳找到李炳彥老師的,這種老百姓關心國防的舉動使這位謀略大師感動了好多年。
寫完這兩篇文章後,我的軍事學術研究熱情再度被啟用了,不斷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