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毅簡明扼要地報告了紅四軍建立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黨內爭論等問題,其基本傾向仍然是毛澤東可以離開紅四軍,朱德不能離開。
會議記錄中有如下文字:“代表大會決議案主張兩人都離開,但事實上朱去指揮上困難”,“朱去軍長代替人難”,“毛繼續工作不大好”,“政治上中央派人去無問題,內部提一人出來難。”
陳毅彙報後,與會者交換了意見,認為紅四軍的問題極為重要,決定由李立三、周恩來、陳毅三人組成一個委員會,深入討論審議紅四軍的問題,周恩來為召集人,以其成果供政治局審定。
洋洋數萬言的五個書面報告,9月1日陳毅全部完成。
這五個報告是:《關於朱德、毛澤東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關於朱、毛紅軍黨務概況報告》、《關於朱、毛爭論問題的報告》、《關於贛南、閩西、粵東江農運及黨的發展情況的報告》和《前委對中央提出的意見——對全國軍事運動的意見及四軍本身問題》。
這些報告完整地儲存了下來,成了研究中國軍事史和人民軍隊歷史的最珍貴的史料。
這些報告反映了陳毅的許多真知灼見,為中央制訂正確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但是直到這時為止,他對毛澤東的看法依然如故。
“對朱、毛去留的意見:(1)在中央能各派一人去擔任他兩個的工作,則兩人同時可以離開。
(2)如不能同時派兩人去,則先派一人去任前委書記,毛可先走,朱可暫留工作。
(3)在四軍中均找不出代替朱毛的相當人物來,大部分是群眾信仰的關係。
中央派去人則不甚發生問題。
如以劉安恭之偏見,群眾對他還相當信仰,完全是由上級來的關係……”顯然,陳毅對毛澤東有些耿耿於懷,還是認為他該“先走”。
然而,從9月初起,經過同周恩來、李立三多次討論以後,陳毅慢慢改變了看法,他開始對毛澤東的大智大勇有了新的認識。
他們的討論地點多半在新蘇旅館,有時也臨時改換地方。
陳孟熙同李立三、周恩來都是留法同學,早就熟悉。
陳孟熙、陳修和同是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同周恩來又多了一層師生關係。
所以每當李立三、周恩來來到新蘇旅館時,大家用不著客套,陳毅他們在裡間辦事,兩位兄長就在外間自動地負起望風把門的責任。
有時陳修和不在,陳孟熙就獨自一人守在外間。
周恩來對紅四軍由衷的讚美,使陳毅第一次以局外人的角度來審視發生在湘贛邊界井岡山和贛南、閩西一帶的事情,重新來回顧毛澤東、朱德等親密戰友之間的是是非非,使他有了許多過去未曾有過的新感受。
周恩來深情地稱讚紅四軍的經驗,一再肯定那些經驗是非常寶貴的,別開生面的,其作用決不侷限於閩粵贛三省,必將對全國產生重大影響。
周恩來的這種認識,不是陳毅來上海以後才有的。
陳毅從周恩來帶來的中央檔案中,看到一件8月21日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這封信發出後他正好在路上。
當他讀到指示信中“你們應知現在朱毛紅軍對於全國的政治影響較對於閩西一處大的多多”這樣一些句子時,不禁心潮起伏。
中央是這麼看重和稱道紅四軍對於全國的政治影響!過去怎麼沒有這樣看呢?多麼好的一支軍隊!多麼堅強而能幹的領導人!過去為什麼偏偏看不見他們天大的優點,而常常為一些相比起來微不足道的缺點爭得面紅耳赤而大傷感情!這值得嗎?陳毅看出周恩來有這樣的含義:要知道,走遍全國還找不到第二支這樣的軍隊,要看到紅四軍的了不起,朱毛的了不起!李立三的講話也使陳毅耳目一新。
十、上海情結(上)(5)
中央為什麼在“二月來信”中非要紅軍分成小部隊散入農村、朱毛非得離開軍隊不可呢?李立三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來這是遠方來的理論起了作用。
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上,布哈林斷言:在革命低潮時期,中國紅軍的主力部隊沒有存在的條件,只能分成小部隊散入農村,才能儲存紅軍並深入土地革命。
中央某些人便照搬照轉,真是害人不淺。
後來形勢有了好轉,中央也看到這樣的指示不合時宜了,中央就不再堅持要紅軍分散和朱毛離開軍隊了。
但中央真正改變態度是在這年6月上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