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buuyu。
回到感情牌。小二把賣家引到淘寶平臺,透過免費將賣家留在了淘寶,那時候淘寶跟賣家的關係是非常緊密、非常融洽的,大家就像一家人。但是,有了類目屬性以後,整個關係被顛覆了,2007年小二們已經嚐到這種痛苦了。老小二們說,以前發一個新產品,論壇發一個公告,叫好聲一片,但後來釋出任何一個產品改進功能,總是一片罵聲,為什麼這樣?最早就是由於類目屬性造成的。有的人罵得很搞笑,他說這次改進是不錯,但是我還是要罵你一聲。即使給他一個很好的功能,也要被罵,那會兒的一些產品經理是很沮喪的。剛進來的時候,大家非常在乎使用者的聲音。我們知道做產品經理最在乎的就是使用者,本來希望透過使用者的讚美聲音給自己提升信心,結果被挫傷得一塌糊塗。一起來看看這個招罵的類目屬性吧,以前商品從0到1萬,到10萬,到100萬,到1000萬這樣的數量級,雖然整個分類不停在變,但只有類目的改變,賣家是不受影響的。為什麼這麼說?比如服裝,小二在後臺分一下,分成男裝、女裝,那麼,有的服裝就會掛在男裝下面,有的會掛在女裝下面,我們的小二會透過工具,用關鍵詞來判斷,把商品都掛到新的類目下,所以賣家該怎麼賣還是怎麼賣。
雖然會有錯誤,但錯誤不多,排查錯誤的工作可以由賣家自己搞定,工作量不大,就是移移類目。但是有了屬性以後,問題來了,屬性一修改,比如男裝這個類目,每個商品是什麼屬性值,小二是管不過來的,需要賣家自己填,否則就強制下架。
可能有的同學要問,為什麼不能用一個預設值“其他”,至少保持這些商品在架上?其實,屬性的引入就是因為商品太多了,如果為了避免下架,而把很多屬性值為“其他”的商品保留在架上,就違背了提出屬性的初衷。假想一下,那樣的話商家新增屬性值的動力就會低,然後前臺會出現很多“雖然有屬性值,但是無法篩選”的商品,將全是垃圾資料。
談感情,還是談利益(2)
所以,下架後,賣家就只能一個一個填,每個商品算1分鐘好了,如果是500個商品,就是500分鐘,那一整天就廢掉了,他就忙著在那裡填屬性值,不然就沒辦法上架。這樣的話,類目調整一次,他就歇業一天,而類目調整不是隻有一次,而是經常性的,所以,你能理解賣家的痛苦了嗎?
而更大的痛苦還在於小二和賣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矛盾的關鍵就是,小二越來越喜歡調整類目和屬性了。
大家都知道,類目層級越深,意味著買家流失越多,買家要找到一件商品,一級一級走下去,所有的節點都是樹狀的;而有了屬性,路徑就變成網狀的了,它的路徑變短,轉化率變高,買家體驗變好。假設屬性值調到一級類目以後,他可以透過服裝到品牌,透過服裝到男女,透過服裝到材質,買家可以更快地透過“類目+屬性”找到他想要的商品。∞米∞花∞書∞庫∞ ;__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事實就是小二們開始把類目樹變淺,利用更加靈活的屬性來替代類目的分類作用。
我們再來看個實際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最早只有類目的分類是男裝,然後是上衣,之後是T恤,最後是polo衫,共四級。有了屬性以後,polo可以變成款式,甚至T恤也可以變成款式,這樣類目變成了男裝、上衣兩層了,到上衣以後,既可以選品牌,也可以選款式,也可以選其他材質,兩級就可以完成了,還多了很多其他屬性可以篩選。
所以,小二就有非常大的熱情調整類目屬性,這可以提升轉化率。
談感情,還是談利益(3)
對小二來說這是幫助KPI③的大好事;對消費者也是好事;只是對於賣家來說,今天忙這個類目,明天忙那個類目,每天忙商品,每天被下架,然後上架。如果只是改一次,賣家也是能接受的,但這是週期性的。比如,“風格”這個屬性是季節性的屬性,有時候會把它提得很靠前,直接提升為一級類目的公共屬性,這樣意味著今天男裝的類目是長成這個樣子的,明天的男裝類目是那個樣子的,一天到晚變來變去。而且悲劇的是,賣家也都知道這些調整是合理的,但是一年到頭這樣調整,意味著他一年到頭都在編輯類目,還得專門養兩個人在那裡,一天到晚改類目,痛苦無處排解(這個問題,到2008年有了個很巧妙的解決方案,這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淘寶和賣家之間的兄弟感情破滅了,當然賣家不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