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未開業,幾乎成為“牌照標本”;更使得堅持其中的職業經理人,“出師未捷身先死”。
與資本同舞的還有北京的同城“德比”兄弟,新華和泰康。8月30日,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向蘇黎世保險公司、國際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等外資機構招募24。9%股份的協議在上海簽署。
泰康不甘落後,11月21日,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宣佈其海外募股落幕,海外股東包括瑞士豐泰人壽保險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等,泰康人壽的資本金因此達到20億元,超過新華的16億元。
中資保險公司引入外資,表面“三得利”:資金、技術和公司治理。但是為話語權和分配權的博弈,可致三種可能結局:上局,眾股平等,和諧治理;中局,一股獨大,穩定向前;下局,禍起蕭牆,紛爭不斷。
引入外資之後的泰康,取上中局;而同城的新華,卻得下中局。頗有意趣的是,這兩家同時開業公司之間的“德比”,跨過20世紀,至21世紀的第四個年頭才徹底分出高下——泰康勝出。
勝出的泰康,宛如小喬初嫁。
2008年,泰康挾2006、2007年A股市場的“暴利”,以雷霆萬鈞之氣勢,喊出了“越洋計劃”,即規模上超過一直穩居第三的太平洋人壽,成為中國第三大的壽險公司。但是,功敗垂成,2008年8月之時,年輕氣盛的泰康卻因為投資型產品的規模與結構失衡,而被監管部門“輕輕地”敲打。
年輕的投資型保險,對於中國保險行業而言,或許是飲鴆止渴。
投資型保險,飲鴆止渴?
1999年開始,面對降息之痛,以及鉅額利差損,三大公司各自尋找突圍方向。
不約而同地,三大公司都推出了“保險保障偏低,投資風險部分或者全部由投保人承擔”的投資型產品,成為各家公司“上規模、衝保費”的利器。同是投資型產品,三巨頭的偏好不同:國壽最保守,選擇分紅(1);平安最激進,藉助投連;太保則居於中游,啟用萬能。
不同的風險選擇,亦選擇了各自的命運。長遠而言,這類產品,尤其是一次性繳費的躉繳產品,成為保險行業可持續增長的一劑毒藥。
表6…1 投資型壽險產品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無一例外,投資型產品都以火爆開頭。
2000年,太保開發了國內第一款萬能壽險——“太平盛世·長髮兩全保險”,該產品以其繳費方便、保障靈活、投資保底等賣點,切中市場的需求,僅四個多月,保費收入就達5。3億元。截至2006年,該萬能賬戶累計資金已超過30億,2006年平均結算利率達到6。5%。而參與開發首款萬能險的陳尉華,後來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2007年),上海金融系統的唯一奧運火炬手(2008年)。
但是,中庸的萬能並不是最火爆的創新產品。
1999年10月,平安推出國內第一個投資連結保險,其熱銷情況一度讓競爭對手中國人壽各省市場頻頻告急。
根據上海保險同業公會的統計,從1999年起,平安(市場份額42%)就超過中國人壽(37%)成為上海市場的霸主。到2001年,中國人壽的份額更是慘跌至23%,而平安壽險的市場份額已經升為51%。
面對平安的壓力,中國人壽何去何從?
中國人壽內部爭論激烈。有親歷者稱,當時任中國人壽產品開發部總經理李良溫(李後來成為中國人壽主管精算和產品開發的副總經理),堅決反對推出投連險。
中國人壽產品開發部副總經理彰井泉曾吐露選擇分紅險的緣由:“1999年壽險經營形勢嚴峻,居民儲蓄存款利率七次下調,保監會出臺了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規定,中國人壽也推出了系列保障型產品,但市場不認可。經過市場調研,中國人壽將產品創新的重點定位於分紅保險。”
2000年年中,國壽個險渠道開賣第一款分紅險——國壽千禧理財,拉開國壽著名的“分紅險風暴”。其風頭遠遠勝過了傳統型的保險產品而成為新寵。
本質上,分紅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將上一會計年度該類分紅保險的可分配盈餘,按一定的比例,以現金紅利或增值紅利的方式,分配給客戶的一種保險。
全國市場看,2001年分紅保險實現保費163。03億元,佔全年業務保費收入的46。57%。保監會亦專門點到:“壽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