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師格雷厄姆都建議他不要去。這兩個巴菲特生命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都經歷了大蕭條時代,太瞭解股票市場的起起伏伏,他們都建議這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追求工作的穩定性。巴菲特拒絕了父親和恩師的建議,他後來回憶道:“我當時有1萬美元,如果我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我現在可能還是隻有1萬美元。”巴菲特提出了一個似乎令人無法拒絕的建議,要免費為格雷厄姆做股票分析和研究,但是格雷厄姆還是拒絕了,巴菲特曾經開玩笑說他的導師迅速做了一個成本利潤分析,決定即使是巴菲特無償工作,這筆買賣還是不划算。當時格雷厄姆拒絕他是基於宗教方面的原因,那是一個華爾街排擠猶太人的時期,格雷厄姆公司有一個政策,那就是儘可能多地僱用猶太人,以平衡華爾街其他公司猶太人較少的狀況。
巴菲特沒有去華爾街工作,而是回到了家鄉奧馬哈,奧馬哈國民銀行為他提供了一項工作,但他拒絕了,他更樂意去他父親的巴菲特-福爾克公司工作。父親的一個朋友問他:“你是去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嗎?”“不,”他俏皮地回答道,“是在巴菲特及其父親公司工作。”在這時候,他開始與蘇珊——他未來的妻子,他妹妹的大學室友——約會。1952年他們終成眷屬。
巴菲特在他父親的公司裡艱難地開展工作,他從事的是股票銷售工作,然而,他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他的好友丹利說:“我知道他很討厭它。”巴菲特在他父親的公司裡取得的最大進展不是在投資上,而是在他講的戴爾·卡內基的公開課上。上完卡內基的公開課以後,巴菲特透過教一個夜班來使自己的投資技術日臻完善。他在奧馬哈大學教授投資學原理,學生都是30至40歲的人,其中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