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應再多印。但是,此後發行量還是不斷增加,直到10億貫以上仍不停止”。
不過,即使沒有紙幣,金屬貨幣也能讓朝廷間接轉走老百姓的財富。不只是宋、元、明代這樣做,晚清和民國時期也這樣做。比如,為解決太平天國引發的財政危機,咸豐朝廷於1853年經戶部發放官票、寶鈔(紙幣),同時也鑄造大量重量輕、面值大的銅鐵大錢。據張國輝先生的引證 ,當時鑄造面值為1000文、500文銅大錢的成本分別只有114文、90文,等於讓清廷只需花114文的價值就能從民間獲取價值1000文的財物!按照同樣的邏輯,1854年戶部、工部開始鑄造鐵大錢。在1853至1861年間,朝廷共鑄造等於826萬銀兩的銅鐵大錢。隨著銅鐵大錢、票鈔紙幣的濫發,城鄉物價飛漲。相對這些舉措之前的價格比,到1860年香油漲價3倍多,硬煤漲4倍,茶葉漲5倍,豬肉漲6倍,羊燭漲倍 。物價猛漲,貨幣大幅貶值,不僅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難,而且讓他們的真實收入與財富相對大幅縮水。社會*、民怨沸騰自然就不奇怪了。
這種失信的行為不僅加快了朝代的更替週期,而且使早在宋朝發明的紙幣難以在中國社會持續使用,讓本來可大大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專業分工的紙幣無法發揮作用,在長達900年的時間裡紙幣在中國總是時斷時續。
當然,透過在硬幣、票錢上做手腳來緩解財政危機不是中國曆朝的獨特創造。早在4世紀古羅馬,皇帝缺錢時,乾脆不用費功夫以更低成色重鑄硬幣,而是在老硬幣上把數字改一下 ,比如,由10改成100,含金銀量不變。中世紀的西歐也慣用這類博取百姓錢財的手法。整個16世紀,西班牙經常拖欠債務支付,但總體而言不在其貨幣上打主意。但是,在高額債務和財政壓力下,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三世於1600年開始將其銀元由純銀改為銀銅混合物(當時叫Vellon),以這種更便宜的混合金屬來當全值的純銀使用。從1600至1626年共發行4100萬混合銀元,給西班牙王室增收2500萬至3000萬銀元。到1628年其貨幣貶值70%。1650年,西班牙王府幹脆也像古羅馬皇帝一樣,在老銀幣上把數字改大一下即可。但,這些濫用信用的舉措也啟動了西班牙帝國的衰敗歷程,使其世界強國地位很快不再。 txt小說上傳分享
治國的金融之道:藏富於民(7)
雖然由操縱貨幣來掠奪大眾錢財不像直接徵稅那麼一目瞭然,但它的缺點跟後者相似:給社會的短期衝擊太大,極易導致*甚至起義,而且會從根本上破壞社會對政府的信心。換言之,以低成色的銀錢銅錢或者以沒有足夠金銀作保證的紙幣,並強制社會把它們認作真金實銀使用,由此掠奪的社會財富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但其代價卻是長期性的。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辦法往往只有狗急跳牆的政府才使用,老百姓在看到朝廷這種行動時往往也知道這個朝廷即將結束了,中國各朝以及民國基本都經歷過由紙幣、大錢氾濫引發的社會*。
由於國家不能發行股票,最理想的緩解財政危機、支援發展的辦法是發行長期債券,其期限越長越好,因為如果期限很長(比如100年),就可把一次性的大開支平攤到未來很多年上,大大減輕任何單年的支付壓力。比如說,如果是100億元年利5%的無期國債(該債券永遠不到期),那麼政府今天得到100億元用於解決財政赤字或者用於發展,未來每年只要還5億元。
這裡有兩點值得記住。第一,從徵稅的角度講,今年一次性加稅100億和今天調高一點稅率使以後每年稅收增加5億,這兩種選擇給社會的壓力衝擊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後者的20倍。第二,國債期限到底多長更好?這取決於所支付專案所帶來的收益期限。比如,如果國債是用來修路,修好的路之使用期可能只有5到10年,那麼債期可長到10年;如果國債是為支援戰爭開支,那麼其目的是保衛國家,成功後會讓國家永久性存在下去,這種開支可用無期債券來支付,其成本應該由世世代代的國人都承擔一點;其它情況依此類推。
在中國,朝廷因戰爭開支或財政危機向民間借債,最早可以追回到2600年前的齊國,當時因戰爭費用,管子建議向民間富人借錢。從那以後,各朝代可能都這樣做過。但是,在現代銀行於19世紀末出現在中國之前,一方面這種私人借貸的規模有限,風險分攤的範圍也很有限,傳統中國的民間借貸利率在許多世紀裡高於30%;另一方面借貸期限一般不超過6個月到一年,這麼短的期限對緩解朝廷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