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節儉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這個征戰一生的準皇帝似乎無暇顧及浪費與講排場,即使是他對身後事的安排,都顯示出了這位智慧與品德都高人一等的帝王的先見之明。
曹操在其死的前兩年就下過一道命令,命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貧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並特別囑咐說,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二月,葬於高陵。後人猜測,所謂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對曹操的遺囑進行了歪曲,《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說,曹操在臨死前叫人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讓後人知道自己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生怕有人去發掘。我們不得而知,羅貫中為什麼對曹操會恨之入骨,曹操生前的智慧被他看成是狡詐,連曹操死後的歸宿都不放過,又製造出了七十二疑冢來誹謗曹操,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後人對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就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第二個則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如今,誰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裡,我們先看第一個位置,西門豹祠附近。一提到西門豹,我們就會想到兩個巫婆被扔進河裡的故事。西門豹是個偉大的治理專家,他用了兩年時間就把鄴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為他給鄴城一帶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那麼,按照第一種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門豹祠?至今還無人知曉因為那是一座沒有任何記號也沒有墳頭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還難。
但是,疑問也就在這裡。後人無法找到的地方難道時人就能找到嗎?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難道不會留下點記號以便將來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記號,那簡直不符合中國的倫理綱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極。將自己死後的歸宿化成一道謎題,等待著後人來解。
羅貫中在這道謎題面前,並沒有解,而是轉移開,把謎題是否有答案擺給世人,而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事實上,他的答案已經不是曹操所出題目的答案了。
按照羅貫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定了“七十二疑冢”。
而在今天臨漳縣三臺村以西八里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羅貫中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裡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七十二疑冢”。
傳說永遠是老百姓的最愛,他們對“七十二疑冢”這五個字產生了無數聯想。在今天臨漳、磁縣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地老百姓說,講武城一帶的疑冢,在雷雨天常常會冒紫光。還有的老百姓言之鑿鑿,說民國時期,有個東印度公司的叫胡賽米的古董商人,從鄭州出錢僱了一批民工,到臨漳將疑冢一座座掘開,企圖找到曹操的真墓,以攫取財寶。結果,那些民工接連挖了十幾座墓,裡面的隨葬品不過是一些土陶、瓦罐之類的東西。也就是說,曹操的屍體肯定就在這“七十二疑冢”裡,但很難找得到。彷彿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真假難辨。
事實上,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就已經成形了。據說,彰德府附近有一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時候這裡曾是一個人工湖泊,曹操將其命名為玄武池,專門在這裡操練水兵。後來因長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帶連年乾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漸漸淤塞,長滿蘆葦,變為陸地。
這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打柴時見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叢中有一座大冢,大冢墓磚已顯露,墓前倒臥一塊石碑。由於他不識字,就回到村子找來一位識字的。識字的人在他的帶領下來到大冢旁,將石碑上的字一讀,才知道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於是村人立即將這件事報告到磁州縣衙門。縣令得知後,馬上坐轎趕到彭村,可是再撥開蒿草叢看,那座大冢竟無影無蹤,連石碑也找不到了。縣令十分生氣想打朱伢兒的屁股,但這少年卻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樣,從此再無訊息。
曹操的遺令
傳說畢竟還是傳說,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裡,還是要從他臨終時的遺令談起。這份遺令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於無意中在宮內秘閣發現的。全文如下:古之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