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一千多字,山經部分的文字是一萬五千多,可知這部書的容量多麼大。
圖配字。在文字以前,有過一個畫的時期。搞音樂的人無法用“話”說明聲音,就使用了譜。巫祠的記錄在使用文字前使用了畫。在祠中,有塑像和畫。始族的起源史詩由口傳流傳,而巫的記錄則由巫祠的塑像和圖畫流傳。
海經部分怪物大量出現,這一部分記錄了巫祠的塑像和繪畫。考古出土了公元前三千年的巫祠遺址,在渤海岸的一處遺址發現了大型的塑像。這些塑像有的與人相等,有的大於人一倍。在甘肅秦安的一處遺址是大型的建築,主建築是一個內廳,內廳裡應該有塑像和壁畫。內廳前面是一處與內廳等寬的廣廈,顯示了是供宣講的場所。這兩處遺址這麼成熟,規模這麼大,可知塑像和畫的時間不能晚於公元前四千年。
巫祭祀神。巫祭祀的神與今天的神不一樣。今天的的神是“人形”,死去的叫做神,活著的叫做仙。巫祭祀的神是動物,巫時代崇拜動物,並不崇拜人。
在巫時代的早期,祭祀祖先。從始族產生出來的祭祀(崇拜),實際上是始族的“起源”。這起源可能是一塊石頭,是山,是水,是某種植物或者某種動物。在書的海經部分和荒經部分,有“人”和“國”,這人和國是說“神”,人形的動物神。
說到這裡,讀者應當明白,人類對自己祖先的認識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後開始清楚。大約從戰國以後,古人意識到古中華有過“矇昧”的三皇時期。更早的時候,商,周的時候,古中華人不能知道自己的祖先。他們找到了神,人,氏,帝,當做自己的祖先。古人將自己的認識流傳下來,寫進書裡,今天看到了。這神,人,氏,帝,便是古人對人類起源的探索。說到科學探索,從古到今沒有停止過,在今天不是繼續向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探索嗎?
荒經
從山經時期到海經時期,達不到認識世界的能力,巫逐漸“神化”和“宗教”化。到了荒經時期,達到了宗教的成熟程度。在荒經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帝,叫做帝俊,帝俊與今天的宗教神沒有什麼區別。帝俊神在周以後流傳,在西漢以後記載進山海經。帝俊的起源也許早到商的晚期或者商周之際。
在荒經時期,巫祠逐漸宗教化,脫離社會。
巫家
本文對山海經的探秘就要結束了,現在來討論最後一個問題:關於山海經的歷史地位。
1,祭祀
距今八千年,有村落出現,用考古的話說,叫做文化。據考古,在洛陽的一個叫做裴李崗文化,在太行山東坡的一個叫做磁山文化,長江邊的一個叫做彭頭山文化。西遼河的興隆窪遺址佔地二萬平方米,房址每排十餘間,總計有一百三十餘間。在西安附近出土了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遺址上有壕溝圍起來的三萬平方米的居住區。
象興隆窪和半坡這樣的遺址沿一條河的河邊星星點點的分佈,便組成了村落,巫宣講應當開始於村落時期。在村落的不遠處,山坡下,空曠的地方建設起來一塊供###活動的場所。始族人的文化生活,祭祀,宣講,歌舞,在這裡進行。這樣的場所在早期可能沒有房屋,也沒有人管理,逐漸地,建起了房屋。這樣的場所叫做巫祠,主持和管理場地的人便是巫。
(更早時期,祭祀在山洞進行。這樣的山洞叫作窟。)
在空曠的場地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參加活動的人打扮起祖先的模樣。他們想像的祖先的模樣,可能是一些象徵的動物,也可能是一些象徵的植物。他們拿了已經是道具的石器,木器,在身上掛了裝飾性的毛皮和枝葉,花環一類。在篝火旁邊堆放著採集來的食物。人們就這樣地圍著篝火跳來跳去,餓了就吃,吃了再跳。
祭神的儀式開始了,人們將供神享用的食物,玉器擺放在一個顯眼的高臺上。主持祭祀的巫唱起了祭神歌,有時候是由巫領唱,眾人隨唱。這些祭品或者在儀式中,或者在儀式以後埋進地下。有了專業的巫以後,這些祭品由巫收下,不再埋進地下。
這就是遠古時代的祭祀,這樣的祭祀不同於後代的“供”。祭祀的組織者,巫,引導著祭祀的參加者圍著居住區“遊行”,遊行的隊伍高聲喊叫,敲打出各種聲響,祭祀達到了高潮。遊行過後,祭祀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居住區,祭祀便結束了。
2,巫的宣講
巫祠的又一項重要活動便是巫宣講。宣講巫與主持巫不同,需要宣講的能力,宣講巫可能是走巫的形式,在一定的地區裡巡迴宣講。巫宣講這種社會交流的方式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