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個重點:
一是澄清吏政,也就是政治革新。
二是調劑民生,也就是經濟改革。
三是改革兵制,也就是軍事革新。
四是建立恩信,也就是文化革新。
皇帝徵求了富弼與韓琦的意見,卻也大致相同。於是下定決心,下詔推行新法。
范仲淹覺得自己受了年輕皇帝的知遇之恩,決定按新法嚴格執行,在選人任監司的時候,拿出檔案審查,不合格者一筆勾銷。富弼在旁邊看了,嘆息說:“你一筆勾銷甚易,此人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這就是說,用了一個不稱職的官,也就會害了許多老百姓(造成一路哭),與其一路哭,不如就讓他一家哭吧!
在任何時代,人事制度的改革,如何用人,用什麼人,都是一個最敏感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別的改革都是空談,你再有良法美意,老的官僚班子不去執行,你一點辦法也沒有。范仲淹的變法從第一個重點“整頓吏治”開始,完全正確。但是對吏治一加整頓,就捅了馬蜂窩。那些冗濫官員都是透過各種不同的關係擠進官場的,一旦黜退,就觸犯了許多權貴官僚的利益,一時輿論譁然。大家透過各種手段,大肆攻擊新法,大肆攻擊範、富,有些地方,甚至連辦公也停止了。年輕的皇帝沒有經驗,看到這種形勢,完全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范仲淹是個仁厚君子,看到形勢惡化,皇帝應付不了,就借西北邊疆有警,自請再去守邊。1044年6月,范仲淹以陝西河東宣撫使名義去了西北;再過兩個月,富弼以河北宣撫使名義去了河北。兩位主持變法的大宰相一走,新法也就陸續擱淺,最後不了了之。範、富兩人從擔任宰相到去職,時間還不到一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弊之形成,為時甚久,決非一朝一夕所能剷除。有時候,需要反覆衝擊才能見效。從中外歷史看來,革命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改革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是非功過,不可一概而論。像范仲淹這樣的有志之士,一向忠於職守,勇於任事,能文能武,憂國憂民,我們很難把“慶曆變法”失敗的責任加到他的頭上。變法之初,他就估計積弊難除,對前途並不看好,因為皇帝一再催他上馬,他只好鞠躬盡瘁,盡力而為。
范仲淹於1045年罷相,1052年去世,在這7年中,他雖然也調動了一些職務,但是不斷地受到他人攻擊,也就無所作為,沒有什麼大事可記。只有在1046年,他應友人滕子京之請,寫了一篇《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
此文是一篇四六駢文,其可貴之處不在詞句而在內容。作者在這篇短文之中自抒懷抱,寫出自己崇高的思想與廣闊的胸懷。他那以天下為己任,一生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想法與做法,不管是在任何社會中,都應該說是最高尚的品德。在此文之中,他認為古仁人之心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關心民間疾苦),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關心國家大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就是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憂時憂世,無時不憂,無處不憂。到了范仲淹的筆下,就簡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句話,而傳誦千古。
。。
變法是一場大悲劇(1)
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長達兩千年。在這種制度統治之下,萬里江山都是皇帝一人的私產,天下的老百姓都是皇帝一人的奴僕,朝政都由皇帝一人決定,別人無權過問。國家的法規、律令,都是皇帝訂的。他願意怎麼訂就怎麼訂,願意怎麼改就怎麼改,用不著和任何人商量。
在各個專制王朝中間,宋代要比別的朝代開明得多。至少從宋仁宗時代起,就公開提出了變法的問題,並且向一些德高望重的官員徵求意見,讓一些有關的官員認真討論。在這種基礎上,才能產生主張變法與反對變法的爭論,###(主張實行新法)與舊黨(反對實行新法)的爭論。雖然這種爭論並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開頭的爭是非發展到後來的鬧意氣,鬧得一塌糊塗。但是與那種大皇帝金口玉言,一人說了算數相比,總算是前進了一大步,讓人嗅到了那麼一點點民主氣息。世界上的民主國家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是一路吵吵嚷嚷逐步發展起來的。北宋的黨爭距今已有###百年之久,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在距今百餘年前,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對於主張變法維新的###還一概斬盡殺絕,這樣一比較,清王朝不就更顯得十分頑固與落後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