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3/4頁)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交集。
他愣了一下,嘆道:“陛下這樣說,倒使臣憑空生出些畏懼之心了。”
“你素愛諫諍,又不畏逆鱗。
朕現在悟出了道理,事先終止,免了你一番諫諍,你又緣何生什麼畏懼之心呢?”
擢房杜左右僕射 整吏治京官並省(12)
“臣所諫皆為匡君臣之失,並非想事事與人作對。
陛下,臣以前說過讓陛下剋制己欲,是從大處著眼。
眼下正興農事,偏又遇到災異,若這個時機出外狩獵,委實不是時候。
陛下能從大節,罷狩獵之議,確實為明君。
陛下剛才勸誡臣下的話,也應該對照自身。
伏願陛下不可一味沉溺於國事之中,日常加強鍛鍊,亦為魏徵所願。”
一向言語率直的魏徵說出這樣充滿溫情的話,令李世民大為感動。
他扭頭看了眾人一眼,重重地點點頭,說道:“朕知道了。”
開科舉學子競才 抗天災刺史立功(1)
眼見會試日期一日日臨近,房玄齡和杜如晦開始忙碌起來,褚亮現為吏部尚書,自然也不能清閒。
唐代學校以官學為主,私學為輔。
官學中又分為兩類,即中央官學和地方州、縣官學。
中央各類官學皆隸屬於國子監,計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其生徒名額及入學身份資格皆有嚴格的規定。
如國子學,生徒名額為三百人,入學者為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孫,或從二品以上曾孫,以及勳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勳封之子。
其餘州、縣官學生徒名額也有限制。
每年的會試,各類官學中參加考試的生徒居於多數。
其他舉選因不從學校中選拔,而是先在州縣舉行預考以選人,稱為鄉貢。
這兩類人就構成了參加每年會試的舉人。
舉子們聚集京師,皆身著白色的麻衣,成為京城裡一道獨特的風景,時人曾譽之為“麻衣似雪”。
他們要分別參加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明史等科目的考試。
這其中,因明法、明字、明算、明史等科做不了高官,歷來不為士子所重。
惟有進士、明經二科為人才選拔的主要途徑,為士子所趨,來參加此二科目會試者佔總數的十之###。
考試的科目大體分為四類,即帖經、經義、策論、詩賦。
房玄齡、杜如晦和褚亮既然主持此次會試,李世民又表示親自參加聞喜宴,對此次會試極為重視,三人自然不敢怠慢。
參加會試的生徒,因其入學有嚴格的身份限制,其背後大多有顯赫的家世。
至於經鄉貢入圍的人,因有上州為三人、中州為二人、下州為一人的限制,鄉貢考生也與州府長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武德年間以來,這些考生到京城之後,須打通考場內外的各種關節。
他們除了向所司投遞牒文、狀書進行登記等例行公事之外,還有行卷、溫卷等名堂。
所謂行卷,即是考生將自己的史才、詩筆、議論之高下寫成文卷達於主司,其中最關鍵的是將自己的背景告訴主考官。
過了數日後,他們將該文複製一份再送一回,名為溫卷。
在這個過程中,有重權的家庭要向主考官打招呼,大多數人要想法拜見主考官,並奉上金帛。
房玄齡三人先是下令廢止行卷、溫卷等舊例,又由褚亮提議此次考試採用“糊名”制度。
以往舉行帖經、經義、策論、詩賦等考試時,考生將名字填在卷子上,考官閱卷時,可以看到該卷的主人。
若考生與主考官串通,極易在試卷上做手腳。
褚亮建議,考生將名字寫上卷子之後,由貢院派專人在其名字之上糊紙加封,並蓋上貢院的印鑑。
考生交卷後,將所有卷子次序打亂再編上號碼,閱卷及排定成績時皆以號碼為標誌。
放榜之前一個時辰,再由主考官及御史臺、大理寺派員當場監督開卷,然後放榜。
李世民很贊成這樣做,這日他來到弘文館,讚揚褚亮道:“褚卿多讀書而不僵化,此次發明‘糊名’之制可謂大功一件。
看似小事,其實可以彰顯我朝誠信、公正之精神。”
陸德明、孔穎達、顏師古等人都很興奮,以前他們見到科舉腐敗,雖怒其弊然也無招,此次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