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完成。1459年,這幅重要的地圖由威尼斯貴族特雷維薩諾(Stefano Trevisano)送往裡斯本,不久神秘失蹤。所幸毛羅本人為威尼斯大公制作了一份副本,幾經輾轉,終於保留下來。將近五個半世紀後,人們在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Venice)目睹了這幅地圖。令我失望的是,面前的這幅古地圖如同紛亂的星圖,令我困惑不解。
工作人員將這幅圓形地圖旋轉180度,一幅令我熟悉的世界圖景便清晰呈現。我不僅看到了日本列島,而且清楚地找到了中國的海岸線。15世紀,西方人開始用他們的畫筆和艦艇逼近東方。
更重要的發現在於,在《毛羅世界地圖》的一條註記中,記錄了一項重要的史實——大約在1420年左右,有一條大船或稱“印度的中國式帆船”(?onchodeindia)橫越印度洋,透過迪布角外的男島、女島,繞過好望角,取道綠色群島和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連續航行40天,約2000海里,但見水天一色,別無他物,便在第70天回到上述迪布角。在註記旁邊,毛羅還畫了一張中國帆船的圖片。據臺灣大學教授凌純聲考證,葡萄牙語?oncho一名,來自漢語“船”。那麼,這艘闖入了葡萄牙人視野的中國船,究竟是何人駕駛,地圖上所記載的航行海域,又在哪裡?
二
從中國的史料中,我幾乎找不出有關這支船隊海上經歷的任何記載。1420年,即明永樂十八年,官方檔案中記錄的重大事件,首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在第二年的年初,北京紫禁城發生了一場大火,剛剛落成的三大殿蕩然無存。然而,給朱棣形成打擊的,不是這場意外的火災,而是朝中大臣對於鄭和下西洋的一片反對之聲,要求停止航行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個早晨,他讀到了翰林院侍讀李時勉和侍講鄒輯的上書,他們在這份上書中抱怨說:“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於道,實罷(疲)中國。宜明詔海外諸國,近者三年,遠者五年一來朝貢,庶幾官民兩便。”①
李時勉和鄒輯的措辭十分巧妙,他們把終止航行的理由說成是由於鄭和下西洋,改善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使他們不斷派遣使節進京朝貢,搞得有關接待部門應接不暇,總之,是送禮的客人太多,令人不厭其煩,不如少招惹他們,以免勞民傷財。
顯然,這份略顯幽默的上書只要求結果,卻掩蓋了他們的真正動因,那就是這個強盛的帝國在歌舞昇平的背後,正面臨全面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讓我們回到18年前,也就是公元1403年,這一年,中國有兩個皇帝——六月以前,是建文帝朱允;六月以後,則換成了明成祖朱棣。在經過了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的手裡奪取了政權,在南京登基,建元“永樂”。一個充滿雄心的皇帝的上臺,意味著一系列不朽事業的開始。幾乎在他上臺的同時,朱棣就已經下定了遷都北京,以及重新疏浚在元代業經廢棄的大運河的決心。這兩件事情的“內在”聯絡是,由於北京已成他的常駐之地,因而他每年要“將400萬石(每石合公升)從南方各省徵集的‘稅糧’漕運到北方,漕運的數目相當於全國地稅收的七分之一。”①公元1411至1415年,僅清理山東境內的河床,就動用民工萬人。②與此同時,朱棣動用三千文士,歷時三年,編纂總字數多達億的《永樂大典》。兩年後,他派遣鄭和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龐大船隊,駛向埋伏著巨大風險的茫茫大海。。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地圖(2)
帝王的每一次壯舉都是一擲千金的豪賭,只不過人們通常只關注他氣宇軒昂的表情,而遺忘他手中的賭注。為數不多的史料使我們有可能計算鄭和遠航的成本。據明人王士性記載:“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①據此,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鄭和之行,淨虧損白銀六百萬兩。
實際上,朱棣時代,大明王朝每年的支出,常常是實際歲入的兩至三倍。所以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才有了“永樂初年之通貨膨脹,仍變本加厲”②之說。無奈之中,政府只能透過增加徭役,來有限度地緩解國庫的壓力。在鄭和出發的第二年,即公元1406年,朱棣便修改了由他父親朱元璋制定的規則,將農民在農閒季節服三十天徭役,工匠服三個月徭役的指標一律延長至六個月,而1410年的政府報告則顯示,這批服役者在一年之後,仍未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