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利用機會反抗軍閥“湯老虎”部隊的虐政,因此華軍在沒有得到人民主動支援的環境下,張學良無法派遣缺乏國家意識,以及沒有足夠後勤的地方軍隊,事先進駐熱河。在作戰時,缺乏人民支援的部隊,其戰鬥表現,必然會在水準之下。
而日軍的訓練、編組以及武器裝備,在接近三十年來的重點配置,都是為了在西伯利亞與俄軍進行野戰準備,因此比較不知如何應付城鎮的攻堅與巷戰,也不知如何面對人民起義的遊擊作戰。日軍在上海與東北地區的作戰,既有輕敵的問題,又需要時間調整適應,因此日軍的作戰表現也就在水準之下。但是日軍在熱河之戰,剛好得到日軍最為優秀的將領指揮,又可以充分發揮野戰的能力,加上策反工作非常的成功,熱河民團又有響應日軍的軍事行動,所以關東軍在熱河的作戰,當然是得心應手、大有表現。
在熱河保衛戰之前,當時中國的輿論界,一天到晚地把政客與“報紙軍事專家”的謬見,大量地加以渲染與散播這些見解,把一二八事變的中國軍隊能夠暫時的守住陣地,當成日軍戰力其實不足為懼的證明,把東北抗日義勇軍的風起雲湧反擊,當成關東軍戰力不過爾爾的事實,輿情當然就會期待中國軍隊在熱河再有傑出的表現,事實上,這些輿論可以說是愛國熱情有餘,但是對於事實瞭解缺乏,只會影響到整個戰略的佈局,更造成了引爆政潮的燃料庫。
11。4 日軍掌握作戰的優勢
當然從戰略對抗的角度而言,日軍進兵熱河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楚,攻佔熱河,痛擊華軍,以切斷關內對東北義勇軍的支援,並且擴大華北分裂的局勢。但是中國軍隊的戰略目標則並不清楚,張學良先是期望熱河能夠成為中日兩國的一個緩衝,以儘量的拖延雙方衝突的時間,減少東北軍的傷亡,蔣介石則是把熱河的保衛戰,當成一場維護政局安定的犧牲打,作戰目標不在保住熱河(因為根本也保不住),更不是就此進行中日全面的戰爭,而是要給國人一個抵抗的交代,以安撫民心,同時能讓日軍多付出一些侵略的代價,而稍知收斂。
而關東軍在武藤信義指揮下,猶如脫胎換骨般地發揮高超水準的戰力,一掃過去受困於東北義勇軍的形象,也是出乎蔣介石與張學良的意料之外。武藤信義只以兩個師團加兩個混成旅團的部隊,就敢大膽地發動熱河之戰,造成中國部隊幾乎措手不及的應戰。中國方面則是由於軍力的排程,特別是後勤支援,有著根本無法克服的困難,因此對於進駐塞北寒荒的熱河作戰,本來就是有些應付輿論壓力的消極作戰。當時張學良真正的主力作戰部署意圖,不在熱河而是在長城沿線抗敵,以確保河北平津,熱河反而成為陪襯的作戰,只要能有抵抗的表現就好。不料熱河作戰的表現過於差勁,造成華北人心與軍心的全面浮動,蔣介石只有在倉促之間北上,張學良負責請辭,蔣臨時重新佈局,在長城沿線與日軍作戰。
雖然當時各軍在長城的作戰,特別是中央軍防守古北口到南天門的血戰,幾乎是以全師犧牲為代價,西北軍在喜峰口與羅文峪甚至出現成功的逆襲,而東北軍王以哲部、何柱國部與晉軍商震部、傅作義部,在灤東也都有相當英勇的抗敵犧牲,但是當時中國部隊,根本對於現代新式的火力所知有限,在長城地區堅硬地形難以臨時構建有效的防禦工事,而日軍使用空軍與重炮的優勢火力,造成中國守軍陣地幾乎全毀,也就無法成功地對抗日軍的攻勢。不過這系列的戰鬥,證明了中國軍隊的確敢於犧牲,不再是一支望敵潰散的“太監軍”了'4'。
11。5 華軍作戰需要大幅改進
不過就作戰指揮而言,當時何應欽與楊傑的長城防禦作戰戰略,實在是過於的被動與呆板,只是強調各軍死守險要陣地,而與日軍進行浴血作戰,來展現中國軍隊流血與犧牲的精神,卻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協同作戰的功能,更沒有運用主動反擊的戰術,打擊日軍極其脆弱的後方與補給線,實在是相當的失算。
事實上,當時在長城防線的中國軍隊,應該採取更為靈活的機動防禦,一方面以部分軍隊,依據地形險要佈陣防守,但是應抽調更多的兵力,採取精銳編組,在長城沿線一些日軍兵力薄弱的地帶,主動地越過長城,利用複雜的地形,深入日軍的北側反擊敵軍,甚至可以遠征日軍補給集中的後方據點,進行大膽的敵後攻擊與破壞,與包圍日軍的後方據點,而造成日軍首尾受敵的壓力(因為當時日軍在熱河後方的兵力的確不足,軍力幾乎全都調到長城正面攻擊華軍了),而不是讓各軍完全以被動的防禦,等待日軍強烈火力來逐一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