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日本的華北駐屯軍更調動了飛機、重炮以及坦克等攻堅重兵支援。兩軍血戰八晝夜,直到八月二十四日,湯恩伯的部隊傷亡已經超過一半以上,但是仍然守住居庸關到八達嶺等地的戰略高地不退。
不過這時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卻順利突破了察哈爾的長城防線,攻佔了平綏鐵路的要站張家口等地,而威脅到湯恩伯部補給線的安全。蔣介石立刻電令在河北中部佈防的中央軍衛立煌部,設法繞道晉、察邊界,馳援湯恩伯部,但是援軍卻進展緩慢,無法如期趕到。在察哈爾與山西邊境,沿平綏鐵路佈防的傅作義與劉汝明部陣地防線,已經被關東軍的東條部所突破而崩潰,於是湯恩伯部在損失過重與避免被包圍的情況下,八月二十七日,才奉命從南口一帶的戰略要地撤退。這樣日本駐屯軍才打通了平綏鐵路,而與關東軍會師。日軍在消除平津的側翼威脅之後,立刻向河北中部,集結大軍,準備與中國進行決戰。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所有地方勢力,包括廣西的李宗仁與白崇禧、廣東的餘漢謀、雲南的龍雲、四川的劉湘、湖南的何鍵、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的精神領袖馮玉祥、中共的朱德等,都一致支援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抗日決心與行動。在八月七日蔣介石主持的最高國防會議中,透過了對日抗戰的最高決策。依照原先華北決戰的戰略設計,軍政部長何應欽正設法將中國的作戰部隊源源北調之時,原本已經緊張的上海局勢,突然在八月九日發生了虹橋機場之衝突事件,日本的海軍兵力,開始迅速在上海附近集結,並且對中國提出威脅,因此南京與上海頓時陷入了軍事衝突前的危機狀態。
21。3 蔣介石決定改變決戰地點
上海的軍事緊張關係,剛好刺激蔣介石對於準備在華北決戰的作戰計劃,開始產生了疑慮。而此時蔣介石受到中央軍年輕部屬陳誠、張治中等人建議的影響,即與其在華北與日軍決戰,不如將地點改在上海更有利。因此蔣介石決定進行戰略大轉向,華軍決定在上海開闢華東戰線,也就是由中國來主導戰略的決戰地點。
原本中日雙方都預期兩軍會在河北進行一場重要的會戰,但是在蔣介石的個人決心改變之下,戰略決戰的地點就由華北改為華東了。這個考量的主要優點是由中國方面來直接、主動控制戰場決戰地點,避免日軍由華北沿平漢線直撲武漢,而造成中國面臨西南與東南被截斷的戰略劣勢,一方面也是減少後勤支援線過長,以及地方部隊協調不易的困難。當然德國軍事顧問也認為,在長江三角洲與日軍進行決戰,華軍擁有水鄉澤國的防禦地利,中央更為容易就近統籌戰機,與靈活指揮作戰。
其實蔣介石決定在華東決戰的最大考慮,應該還是國際戰略的運用,因為上海是國際的大都會與金融中心,上海一旦開戰,必然直接影響到各國的利益,同時也能夠爭取到更多國際媒體的報道,中國越早爭取到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援,就能越早取得將戰爭國際化的制勝機會。當然一二八事變華軍在上海的表現,也讓蔣介石認為,在上海決戰對中國軍隊是比較有利的。
由於日本發現,蔣介石的德式裝備師,開始調往上海停戰區集結,部分的中央軍也開始由華北轉向華東運動,因此中國在華東的軍力增加到開始威協日本在上海的利益與安全了。這時候,日本海軍早已按捺不住動手的衝動,因為海軍認為,絕對不能讓日本陸軍主導所有的對華侵略成果,否則海軍將很難爭取到更多的資源,以發展可以與美國競爭的海上實力(美國國會剛在兩年前,透過十年的造艦計劃,以因應日本退出華盛頓會議所約定海軍軍力比例的挑戰)。
因此,當八月十二日午後,蔣介石的中央軍在上海集結的情報傳回東京之後,日本海軍異常的激動,迫使其政府在八月十二日夜間,召開四相(首相、外相、陸相、海相)特別協商會議,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大將,強烈要求政府支援海軍有權保障日本在上海僑民的安全與利益,並且要求派遣陸軍到上海,以對中國的政治、金融與工業中心,給予致命的一擊。
事實上,當盧溝橋事變爆發的訊息傳出之時,正在臺灣海峽演習的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就立刻回師上海,並且密電日本海軍部,要求增加在上海的陸戰隊兵力,準備護僑,同時進一步的建議,日本應該在上海與南京一帶,對中國戰略心臟進行攻擊,這樣可以同時破壞中國的工業、金融與政治中心,才能迅速迫使中國屈膝,而達成速戰速決最高戰略目標。
當時日本陸軍省估計,在長江三角洲最多隻要使用三個師團的兵力,就可以讓國民政府遭到慘敗。但是